浪潮之下,我們真的理解什麼是智能汽車嗎?

前些日子的一次聊天中,被問及“什麼是智能汽車,如何理解智能汽車”,雖然當時七七八八說了一些,但事後想起來,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可能會說的更清楚,由此也萌生了一些圍繞着“智能汽車”的思考。

首先就是智能汽車的定義問題,是否可以定義以及如果可以該定義成什麼樣子。雖然說,很多事情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定義出來的,但是否能夠被清晰的定義,也是這件事情是否被充分理解並能夠在社會層面達成共識的一個標誌。同時,人是否能清晰的說出一件事情的定義也代表着他對這件事情的理解程度。

對一個事物的定義本身,就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可以用描述的方式,也可以是統攝的方法。比如問“人是什麼”,描述的方法可以說人是有着一隻鼻子兩隻眼睛,雙手雙腳直立行走的動物;統攝的方法就像馬克思那些著名的論斷一樣,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或人的本質是勞動等等。

由此來看“智能汽車”,用描述的方法來看,智能汽車的落腳點還是“車”,就像人的落腳點是動物一樣,那無非就是要描述出是一輛什麼樣的車。但這也有着不同的描述方法,比如從組成來看,智能汽車可以是感知、算法、算力與駕駛硬件組成的車輛系統;從功能來看,智能汽車實現的是智能駕駛和智能交互;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智能汽車綜合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

描述性的定義是準確的,但由於描述的視角不同會帶來不夠全面以及無法觸達事物本質的缺點。那麼如果從統攝的角度來看“智能汽車”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就會轉變爲對智能汽車的本質的追問。

如果不考慮過於科幻的未來,至少在可見範圍內,汽車的本質,還是一個解決出行問題——即在物理上從地面的A點到B點——的工具。最早人們使用馬車,而後改成了機械設備,如今進入到了一個利用“智能”來改進出行方式的階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車僅僅是“改進”,而並沒有帶來出行本質上的變革。並不能像《星際迷航》中實現的直接將人分解爲小尺度並實現量子傳送,甚至也不能讓人脫離地面進入飛行的軌道,智能汽車依舊是汽車,依舊是在地面上A點到B點的交通工具。

那麼問題進一步縮小爲,“智能”給汽車帶來的是什麼,或者說“智能”在汽車上意味着什麼。

對此,我們不用大費周章的再去探尋廣義上“智能”是什麼,在現代語境裡,智能落在人造物上的時候,大多數都有一個統一的指向——“像人一樣”。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以當前想象力能及的地方來看智能汽車的最終形態,那應該就是隻要給它一個目的地,它就可以安全、舒適、快捷的將人送到。

所以並不需要智能汽車一直像人一樣,而是在使用者進入並給定目標之後,智能汽車要像一個成年人一般,負責任的接管使用者的“決策-行動”能力,並完成給定目標。

那麼“像人一樣”又意味着什麼呢,雖然可以簡單的把人看作一個感知-決策-行動的機器,或者說人的行動都是基於目的的主動行爲,但人的智能,最核心的方面就是與周遭的環境互動。如果周圍的環境是一成不變的,可能人並不需要智能,正是在變幻莫測的自然環境的壓力下,智能才能在進化的過程中脫穎而出。

正是因爲未來的不可預測性,智能才能發揮其隨機應變的能力,所以智能就意味着可以應對複雜的外部環境變化。更簡單一點說,複雜的環境,給人帶來的是非常多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當中,只有少部分甚至是隻有一個是對人有益的,智能的目標就是發現它並將其固定實施。

對應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任何一瞬間,都會有很多的可能性,無論是加速減速還是變道直行,而在這些可能性中,有一些是對到達目的地有益的,但其他大多數是沒有價值,甚至是會造成嚴重傷害的。

人的大腦足以處理這些情況,以至於一個老司機在駕駛的過程中幾乎不用花費腦力去計算,就可以實現在固定路線上的平穩駕駛,因爲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人的頭腦應對複雜世界時,會產生一種“模糊的直覺”,並不用每一個動作都深思熟慮,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那麼回到“智能汽車”上來說,其智能性最關鍵的還是要體現在對從A點到B點過程施加的影響力,否則脫離了汽車的終極功能來談智能,就好比讓一個電視會嘮嗑或讓一個冰箱會人臉識別一樣的偏頗。那麼在行駛中,首先它要能夠識別出在複雜的交通系統中所存在的可能性,其次是要判斷這些可能性的風險與收益,最後還要給出合理化的建議甚至是直接執行一個動作。

這樣看起來,智能汽車的根本,還是在智能駕駛上,而不是在能源驅動形式或者車內的交互上,雖然具有足夠大的電池容量是保證智能算力的根本,以及智能交互是智能的一種體現,但是做的多了,就會走到另一條可以稱作爲算力show off的迷途上。就比如如今很多電動車,都拼了命的在大屏裡顯示更多的車輛信息、道路信息,實則對駕駛並不幫助,只不過是不知道該將算力用在哪兒的“傻智能”。

不過,也不能因此就將智能完全定在駕駛行爲上,反過來說,應該是智能爲駕駛過程服務。什麼意思呢?智能駕駛的行爲僅僅是智能汽車的基本表現,在此基礎上,與道路設施的交互、尋求道路的最優解、養車用車服務以及目的地停車等等,都應該是智能所涵蓋的範圍。

畢竟如果汽車的目的始終是A點到B點的出行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避免擁堵、繞開施工等尋求最優的路線,在目的地周圍尋找合適的停靠地點,並節省用車人時間,以及在車輛出現虧氣、缺電的時候,及時主動的尋求解決方式,才能夠給人帶來一個足夠智能的體驗。畢竟具有智能的生物,不會把自己餓死,但現在所謂的智能汽車,在快沒電的時候,也只能坐以待斃,談何智能呢?

至少現在我們可以給出一個統攝性的定義,即智能汽車,就是可以處理出行當中複雜問題的工具。在此基礎上,就像人們將自動駕駛分級一樣,可以根據處理問題的程度,來給智能汽車的階段進行一些區分。

最基礎的應該是具備識別問題的能力,這裡不僅僅包含了車輛在行駛中與道路交互的問題,比如路況、天氣等,還應該包含車輛本身,諸如能源不足、部件故障預測等等,這些識別出的問題可以通過智能交互的方式讓駕駛者可以做出明智的決策。

再上升一個層次就是智能汽車可以在識別出可能性的情況下,幫助駕駛者去掉一些風險性極大的選項,以提升駕駛者做出正確選擇的可能性。諸如安全輔助駕駛功能就大多屬於這一類,AEB(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的存在,就是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幫助駕駛者,去掉大多數的可能性,並提供一個最優的剎車距離和剎車時間。當然,除了安全輔助功能之外,在用車體驗層面的專屬個性化等,應該都被涵蓋在這一階段。

最高層次的智能汽車,則是在識別、判斷之後,可以進行自主的控制。在複雜的環境當中,做到真正“像人一樣”的行駛決策,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就是讓汽車代替人完成整個駕駛過程。但在此基礎上,智能汽車還應該能夠做出更多的自由判斷,以方便人的出行,比如自動充電,自主修復等等。

總的來說,智能汽車實現的就是智能出行,面對的挑戰就是看似簡單的目標與複雜的出行環境之間的矛盾,最終解決的方式也是通過軟硬件的結合,在問題識別、問題判斷、問題處理這三個層面上給駕駛者提供可靠的幫助,甚至是替代駕駛者執行。

而在此之外的智能,雖然不能否定其作用,但或多或少都像是給冰箱門上裝個液晶顯示器能看到裡面的食物一樣,有時候智能跟智障之間,只差着一個動作,想要知道冰箱裡面有什麼,打開冰箱門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