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拼不動了?

“老二”的憂傷。

1

五糧液失速

白酒行業的“二哥”,正在顯露疲態。

翻開財報,2022上半年,五糧液實現營業收入412.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17%;實現淨利潤150.99億元,同比增長14.38%。

如果單看這個數據,能在疫情下實現營收和利潤的雙位數增長,似乎還不錯。但我們不能孤立地看五糧液,要把這份數據放到更大的時空維度裡。

從五糧液自身來看,數據顯示,近五年來,無論是營收增速還是淨利潤增速,都已創下近五年來新低。

再放到同行中對比。從上半年業績來看,五個頭部酒企裡,山西汾酒、瀘州老窖、洋河股份的營收增速都在20%以上,貴州茅臺也實現了17.2%的增長,五糧液則以12.17%的增速墊底。

淨利潤增速同樣如此,只有五糧液同比增速低於20%。同時,五糧液還是5家頭部白酒企業中,淨利潤同比增長唯一下滑的一家。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2022上半年,五糧液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爲18.8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了78.33%。這很罕見,要知道,剛過去的2021年,五糧液這項數據還同比增長了82.16%。

如此大的反轉背後,五糧液因銷售產生的經營性現金流明顯在減少——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爲313.34億元,低於2021年的360.85億元,降低了12.89%。

五糧液的失速,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也能看出端倪。

截至2022年9月29日收盤,五糧液股價爲168.51元,總市值6541億元。從2022年以來,五糧液股價已下跌近25%。時間再拉長一點,2021年初至今,五糧液股價已經腰斬,市值蒸發近7000億。

▲圖源億牛網

這個下跌幅度遠超其他頭部酒企,拿茅臺來說,其股價今年僅下跌不到8%,市值高居2.36萬億,是五糧液的3.6倍。

業績失速和股價下跌令人發愁,但在五糧液的財報裡,我發現了一個更嚴峻的問題。

2

經銷商,不願意打款了

在白酒行業,“先款後貨”是一個普遍現象——

經銷商先向酒企打款,產品交付之前經銷商的貨款計入合同負債。

所謂的合同負債,其實就是經銷商還沒收到貨之前先付出的錢。正常情況下,一家酒企的合同負債增多,說明經銷商對未來的預期看好,反之則說明經銷商在清理庫存,害怕囤太多酒將來賣不出去。

換句話說,合同負債的多少反映了酒企的產品在市場的受歡迎程度,也間接反映了酒企的未來業績——

預期酒賣得好,或者能升值,經銷商纔會主動多囤一點。

明白了這個概念,我們再來看五糧液的情況。財報顯示,上半年五糧液合同負債額18.83億元,較上一年同期的63.3億元——

下降幅度超過70%。

這是啥概念?我們放到同行中對比,根據公司研究室的梳理,同期五家頭部白酒企業的合同負債,瀘州老窖同比增長65.44%,山西汾酒增長48.66%%,洋河股份增長43.35%,貴州茅臺增長4.59%——

只有五糧液同比下滑,且跌幅高達70%。

這意味着,五糧液的經銷商打款意願在下降。要麼是酒賣不動,經銷商得先去庫存;要麼是酒廠給的利潤太低了,經銷商沒有拿貨的動力。

無論是哪種情況,對一家酒企來說,都值得警惕。

與此同時,財報顯示,上半年五糧液的應收票據爲252.5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大增38.5%。這項數據,同期瀘州老窖是16.73億,茅臺更是隻有1.44億。

這是五糧液放寬了經銷商打款政策的結果,但從另一個側面來說,經銷商選擇賒賬賣酒,是不是正說明酒不好賣呢?

3

“老二”的憂傷

業績失速還牽動了市場的另一層擔憂——

五糧液離茅臺更遠了。

2021年,茅臺營收超過一千億,而五糧液營收爲662.09億元,只有茅臺的6成左右。從淨利潤來看,茅臺是524.6億元,而五糧液是233.77億元,不到茅臺的一半。

就連以前讓五糧液引以爲傲的增速,也在今年上半年迎來了拐點。上半年茅臺營收同比增長17.38%,淨利潤同比增長20.85%,都高於五糧液。

不僅體量沒人家大,跑得也沒人家快了。

市值就更不用說了,五糧液現在是6500億左右,茅臺是2.36萬億,是五糧液的3.6倍。

遙想多年前,五糧液纔是白酒行業的大哥大。藉着產能擴大的東風,1994年五糧液以全國銷量第一的業績超車“汾老大”,坐上了白酒行業的第一把交椅。1999年,五糧液還作爲國宴用酒進入了人民大會堂,一時風頭無兩。

根據子彈財觀的梳理,2000年,A股上市的11家白酒企業中,僅五糧液一家的營收就佔到了全部白酒上市公司收入的37%。

那時候,一瓶五糧液的出廠價比茅臺還貴70元,五糧液的市值也一度遠超茅臺。從彼時五糧液的視角來看,茅臺就是一個不足爲懼的小弟弟。

轉折點出現在2005年,“小弟”茅臺的淨利潤首次超過五糧液。緊接着,茅臺的營收也超過了五糧液,經歷幾年的拉鋸,到了2013年以後,茅臺徹底逆襲成爲五糧液追不上的大哥。

五糧液何以至此?爲啥一直追不上茅臺?這些問題,有諸多原因,我們試着從以下幾個維度剖析一下。

第一是戰略差異。上世紀90年代,五糧液加速產能擴張,新建了數千口窯池,爲了消化大量的中低端酒,五糧液創立了OEM模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貼牌”。這種模式下,有數據顯示,五糧液旗下的子品牌最多時達到了上千個。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能快速走量,但弊端也很明顯,長此以往,大量“雜牌”稀釋了五糧液的品牌影響力。茅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憑藉着大單品策略,實現逆襲。

第二是渠道差異。貼牌模式的另一個弊端是過於依賴經銷商,難以管理。資料顯示,2005-2008年間,五糧液前五大經銷商營收佔比一度超過70%,而同期茅臺佔比一直在10%左右。

換句話說,五糧液的渠道命脈一度掌握在大經銷商手裡,這種情況直到2010年以後才逐漸改觀。

第三是產品差異。在高端區域,與53°飛天茅臺對應的五糧液產品是第八代52°,儘管都賣到千元以上,但五糧液的價格僅爲茅臺的三分之一左右。

這一點,同樣體現在財報上,根據壹DU財經的梳理,2019-2021年五糧液的中高端產品營收佔比從86%下降到了80%,同期茅臺的高端產品收入一直佔比接近90%,毛利率也在90%以上。從這個角度來說,貴州茅臺的品牌溢價能力遠高於五糧液。

更關鍵的是,相比於茅臺,五糧液的金融屬性有限。

有人曾說,在中國,茅臺是僅次於房子的投資品,送禮請客有裡有面。五糧液雖然也不便宜,但相比茅臺還是差點意思。

這也是五糧液一直很難成功提價的原因之一。光大證券數據顯示,時至今日五糧液批價爲980元,差不多隻有茅臺的1/3。

當然,客觀來講,從基本面來看,放眼白酒行業,甚至是整個資本市場,五糧液都還算優質。意識到差距後,它也在產品、渠道和營銷上做了諸多變革。例如從2019年起,公司開始系列酒整頓,進行品牌瘦身。

但前有茅臺後有追兵,如果不能快速突圍,五糧液很可能陷入繼續掉隊的尷尬境地。很多時候,人們總以爲可以做時間的朋友,讓時間來抹平差距。但在商業場上,他們時常忘記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在時代的變革面前,時間不一定有那麼多的朋友。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