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臺灣人》出走半生 歸來仍是少年

作者(左)與臺灣摯友合影於討賴河墩。(作者提供)

海峽兩岸學生文化體驗營」由許嘉璐先生倡議發起,五年來已順利舉辦了十期活動惠及兩岸三百餘名學子,終於在今年夏天迎來了最終章。行文之前,我還是想真心地「客套」一番,對五年來爲此活動付出大量心血的組織方和關心支持我們的社會各界,表達衷心感謝。因善緣,結善果。我們三百餘名兩岸學子得此機會相識、相望乃至相知,不知不覺間已爲兩岸交流種下了和平的種子。

線上聯繫從未中斷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此項活動,上一次參加的是2015年1月在臺灣舉辦的第二期「茶文化之旅」體驗營。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名大二學生,初沐大學自由之風,胸懷包舉天下之志,對未來的升學、就業和人生規畫都充滿着期待。如今「未來」已來,作爲一名研二學生,我 已經半隻腳踏入社會,開始了一週五天的全職實習工作。四年來,除了年歲和體重按時增長外,心態和性格也在慢慢改變。眼看學生生涯「餘額」還剩不到一年,不禁感慨白雲蒼狗,歲月是一把「殺豬刀」。

此行室友家豪畢業臺灣大學,如今已工作兩年,我們同爲第二期「茶文化之旅」的營員。2015年三月,他來北京大學做交換生一學期,我們便常有機會見面。當年五月,我們還一起壯遊西北,從甘肅敦煌一直到青海湖環遊,從此結下深厚友誼。我們最近一次見面是在兩年前,彼時他剛結束兵役去歐洲旅遊,回程特意經停北京,於是我們約上好友同登司馬臺長城,在羣山之上乘風快意。

今夏體驗營我們倆均入選,讓我感到既驚喜又高興。雖然這兩年來,我們線上聯繫從未中斷,但當我在機場見到他時,欣喜之情仍不可名狀,唯有通過一個大大的擁抱方能表達。

猶記得四年前在臺灣參加活動時,我們曾就兩岸關係辯論到深夜一兩點,交流價值觀點,暢談對國家民族和兩岸關係的看法。他的邏輯嚴密,表達出色,具有常人所不及的批判性思維,常常能給我新的啓發和思維衝擊。再見面,我們卻不可避免地聊起了生活瑣事,比如北京和臺北的房價、年輕人薪資、工作的前景等等。從曾經自詡不凡的名校學子,到如今開始逐漸被生活打磨棱角,我們慢慢走下象牙塔學習接地氣,學習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成長,學習什麼要改變,什麼要堅守。

慧剛大陸清華大學畢業,準備回臺灣工作,開啓新的人生階段。在上一次「茶文化之旅」時我們並不瞭解,後來由於她到清華大學交換並讀研,我們才漸漸熟悉,並最終成爲摯友。

當作是自己的家人

這三四年來,我們曾一起在清華大學看舞臺劇野餐,去奧森公園春遊,一起去烏蘭布統草原自駕,去蔚縣古城看打鐵花。我本科畢業典禮時,她特意來人民大學給我獻花;今年她研究生畢業,我也早早趕去爲她慶祝。在所有的臺灣同學中,我與她相處時間最久,共同經歷最多,在我心裡,已經將她當作是自己的家人。

她爲人非常熱心腸,心思細膩,特別善於照顧他人感受。與她相處,我從不客氣,勾肩搭背,吐槽互黑,就當作是自己的親姐姐一樣。

當然,生活中也有小波瀾,某日她曾被我的「直男癌」氣哭過。在畢業季來臨之前,我一直以爲她會在大陸工作、生活、定居,因此曾開玩笑給她介紹對象,把她變成「臺配」。沒想到她最終選擇回臺灣去,令我十分難過和不捨。

此行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出遊,今後山海相隔千里,不知下次見面會是何時。希望再見到她時,她仍一如既往地追隨本心,自在生活。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有緣千里來相會

當年參加「茶文化之旅」時的室友裕程是我的另一位摯友,遺憾的是他沒能參加此次活動,於是錯過了見面的機會。還記得在臺灣時,我們倆每每聊天到深夜兩三點,天南地北,無話不談,相見恨晚。次日早晨七點又要爬起來開始新的一天行程,而我從來不擔心睡過頭,因爲他總是會按時將我拍醒。

彼時太陽花學運剛結束,我們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也讓我對臺灣年輕人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促使我在回到學校後開展了一項《兩岸青年人對兩岸關係認識的比較研究》的課題。

這四年來,我們始終保持聯繫,甚至偶爾還視頻聊天,相互彙報自己的近況。尤其是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會視頻通話,互相致以新年問候。2016年的春節,我手寫了一副春聯送給他,上聯是「羊獻銀毫添喜氣」,下聯是「猴揮金展宏圖」,祝願他在新的一年萬事勝意大展宏圖。實話實說,太久不練字,我的毛筆書法退步了很多,這副字寫得並不好。但他依然視爲寶物,開心地張貼在自己的房門上,讓我十分感動。

四年中,他曾到訪北京一次,卻恰逢我去了新加坡,遺憾沒有見面。我也曾計劃本科畢業旅行要再去臺灣一次,但因爲各種原因也沒能成行。眼下大陸暫停赴臺自由行,或許我們短期內仍然不會見面。但我相信,有緣千里來相會,我們一定會再見的!

成爲一輩子的朋友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統計,人的一生會遇見8263563個人,其中會打招呼的有39778個人,變得熟悉的有3619個人,彼此親近的只有275個人,而真正的好友不過寥寥。我不知道這個統計是否科學,也無意去深究。如果真如它所說,那我不禁感嘆機緣的奇妙,在我一生的好友中,居然有三位來自千里之外的海峽對岸。所以最終還是要感謝「海峽兩岸檤學生文化體驗營」這個活動,於茫茫千萬人中讓我們彼此認識,並最終成爲一輩子的朋友。

或許我們將來終究變得平凡,產生不了多大的社會影響力,更談不上做兩岸交流的使者。但我們永遠會是自己的使者,我想,這就夠了。

(本文爲長城【西段】文化之旅──第十一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心得文章)(陳偉銘/律師事務所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