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智慧農法 可解青菜高價之苦

先進技術創新研發,已改變農業風貌,即便面對極端氣候,物價動盪,也有了新的應對方式。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導致價格飆漲,進而推高國內物價水準,已影響到民衆的日常生活。對此,政府每每將原因歸於受風災和天候影響,部分產區受損導致各類農作物歉收,產量未能順利銜接,農民復耕受到影響,致使農產尤其蔬果價格一路飆高;除透過釋出庫存平價農產品(如雞蛋,蔬菜,水果等),在量販、超市販售,來暫時安撫民衆。

在傳統農業時代,需要靠老天賞臉,風調雨順,來維持產量,可預期未來極端氣候,對傳統農業的影響,將更頻繁且更嚴重,農產高價夢魘將如影隨形,對民衆日常生活將造成更大的困擾。問題是如今隨着物聯網、雲端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無人機、機器人和感測工具等先進技術的研發創新和農業領域的結合,已經改變農業風貌,從「傳統」走向「智慧」農業,從靠老天吃飯,轉爲靠科技吃飯,耕種不靠體力靠算力,即便面對極端氣候,物價動盪,也有了新的應對方式。

我國政府官員經常以臺灣農業爲傲,對外宣稱臺灣農業已積極朝向智慧農業邁進,現任農業部長亦將「智慧」列入四大行動策略方案之一,但是在應對蛋價、菜價高漲,卻還是依循舊的思維和做法,有工具卻不善用,讓農產價格動盪持續發生。

科技被譽爲第一生產力,從田間到餐桌,透過智慧農法可以穩定農產價格,維持食用安全,安定民心,其具體作法爲:一、從選種開始,因地制宜積極研發適合臺灣種植具營養、健康、優質、抗逆性能強(高溫、耐旱、抗澇、抗病蟲害等)的蔬果品種(系),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種質資源和重大戰略性新品種,並充分供應優質種苗給農民,提高產量。

二、生產期間,利用物聯網(IoT)、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雲端運算和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貫穿農作物耕、種、管、銷各環節,讓蔬菜生產更精準,更安全進而提高品質和產量。擴大推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精準農業、植物工廠等新農業生產模式,有效降低風災、暴雨、乾旱等對蔬果生產影響,確保蔬果穩定供應及菜價平穩。善用城市空間,透過科技將其境內和城郊地區,建設成對蔬菜供應鏈中斷的「緩衝區」,更有效利用土地及減少食物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