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今年過年,你想吃點什麼? 年菜背後的意義更重要

這兩年因爲疫情的衝擊,對於團聚這件事情多少受到影響,但是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在農曆年,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即使是在平日生活已經相當不錯的情況下,「跟誰吃」這件事還是我們文化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以往農曆12月29日,逢大月則爲30,是除夕吃年夜飯的時候,再來初一拜年,初二回孃家,這樣的宴席型態以往甚至會延續到初五。除了闔家團圓聚餐外,事前的準備過程更是一種儀式感,但是當代的家庭更講求方便,以及成員生活的習慣改變,因此在外訂桌的模式和復熱年菜,也越來越受到青睞。

華人世界有着八大菜系,分別指的是山東「魯菜」、四川「川菜」、安徽「徽菜」、湖南「湘菜」、江蘇「蘇菜」、浙江「浙菜」、廣東「粵菜」及福建「閩菜」,而臺灣也是多元性的文化組成,而扮演桌上主角的年菜也有許多面向,在時代的演進中也產生些許的變化,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每年移居外國的親戚返臺時,一起到店裡享用銅鍋的酸菜白肉鍋,那高聳的煙囪讓人感覺到愉悅感,而陸續幾天在奶奶家的時間,則是各家名店的年菜集合大全。

筆者整理了近十年觀察,最受消費者喜愛,會出現在桌上的代表性年菜,或許對於還在爲今年做準備的朋友,有些不同的靈感。在最受歡迎的菜色中,豐盛而具有高度節慶符號意義的就屬「佛跳牆」,繁雜的做工和豐富的內容物,再加上這些年品牌的行銷推廣,幾乎成了桌上必備的項目。再來則是在過年受到近年消費文化影響的「麻辣/酸菜火鍋」,不但能作爲天冷時的熱菜,也能讓大家都能更吃到習慣性的餐飲內容。延伸過年的祥瑞之氣,像是「雞類」的料理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但是也有不少家庭會將禽類的鴨/鵝作爲替換,免得每年都一樣會吃膩。

另外「魚類」的料理則寓意年年有餘,也因爲過年通常會講究畫面,所以石斑/鯧魚則是近年來的常客,而另外的適合作爲熱菜的則是「蝦類」,因爲其外型如同長鬚老人所以象徵長壽,這幾年則在桌上會看到更爲誇張的龍蝦料理。而在「肉類」的擔當中,以前能吃上一塊豬肉就算豐盛,現在則是以蹄膀、東坡肉、蜜汁火腿富貴雙方等功夫菜來上桌,同時也寓意諸事大吉的概念,牛肉也在這些年越來越被接受,多半會以滷菜的形式出現。最後在「澱粉類」則是以象徵步步高昇的年糕/蘿蔔糕,能交上好運的餃子,作爲桌上最後達到飽足的餐點。

其實有一段時間,國內對於年菜的開發與創意,沒有這麼顯著的改變,但是因爲疫情的影響,原本時常可以吃到的喜宴大菜,突然大幅度的減少了機會,飲食的西化也讓年菜中甚至會出現牛排、美式豬肋排及炸雞,或是素食飲食的需求提升,甚至是新住民的創意也讓國際性增加,這些都代表了年菜的多元發展。以往大家必須堅守除夕圍爐的觀念,在越來越多人從事服務業必須堅守崗位,和我們在現在社會的生活中,哪天不是在守夜的情況下,所以強制的時間也不再是唯一的考量。

在筆者「節慶行銷力:最具未來性的品牌營收加值策略」一書中提到,消費者在意的是這些節慶背後的意義,透過紀念、討論甚至商業品牌的推波助瀾,讓那些一直存在的記憶,可能是親情、友情和愛情,經由節慶活動深化而成爲消費者珍惜的一部分。在這不容易的年代裡,就讓我們在農曆新年的大餐中,來一起慶祝團聚的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