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照片:杜大小姐

我家的老照片杜大小姐。(圖/林志豪提供)

剛上大學時我就住進了學校位於木柵山腰的宿舍。同住宿舍的有幾位從嘉義、臺南上來的同學。那時我們對將要學習的法律毫無概念,來到臺北首先想到的不是課業,而是對世界的好奇探索。我和這幾位從南部上來的同學雖然不同寢室,但都離家遠,自然就常湊在一起。有一次我們談起自己與臺北同學的不同,大家一致同意和住臺北的同學們相比我們都是土包子,之後話題一轉,討論起哪裡來的人最當得起「盤仔」的稱號。雖然我們對「盤仔」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勉強共識指的是沒心機容易吃虧上當的鄉巴佬。幾經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爲南部算是較開發地區,相對「進步」,所以這個「鄉巴佬」稱號必須頒給來自宜蘭鄉下的我。單拳敵衆手,這就是我首嘗的民主滋味,於焉成了公推的鄉巴佬。

但同學口中的鄉巴佬卻在大二那年成了青年友好訪問團團員,並在暑假後跨出了那時還對役齡男生深鎖着的國門,造訪了歐洲及中東十二個國家。我如何從四肢僵硬的「舞盲」通過層層甄試變成一個需要在舞臺上表演的訪問團團員,之間又是如何熱切地燃燒青春完成訓練上了飛機,那不是這文章的重點。總而言之,在一九八六年的九月,我穿着繡有國旗的制服,第一次坐上飛機往歐陸出發。在走訪了歐洲九國後,我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約旦。

約旦比鄰以色列,是中東最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但他有個開明的胡笙國王,社會相對穩定,教育水準較高,是中東地區的人才輸出國。更重要的,約旦王室當時與臺灣交好。我們去到約旦後,除了例行的表演外,不但有機會到傳說中阿里巴巴藏身的佩特拉古城遊玩,更難得地到了死海漂浮,體會四野蒼茫的沙漠景象。期間在首都安曼我們遇到了一位颯爽俊挺的僑領,在他和外館的安排下我們進了王宮見到王弟哈珊親王與王妃,每人受贈整套傳統阿拉伯服飾。很顯然這位僑領和約旦王室的關係不尋常。不久在晚會上,這位僑領告訴我們他有一個很特別的姓,蒯。我們就叫他蒯伯伯。隨後我們也認識了他的夫人,蒯媽媽

他們伉儷站在一起那真是一幅悅目的景象。蒯媽媽身着深色套裝戴着一副金邊眼鏡,雍容且散發一股大家氣度。在她身邊着藍色西裝的蒯伯伯顯得英姿格外勃發。他們二位對我們關照備至,在表演場地蒯媽媽穿梭內外接待貴賓和到場的顯要寒暄致意。她英文流利,操着帶上海口音的國語。蒯伯伯則確保我們的食物飲水後勤無虞。因爲我是團裡的公關,所以在約旦的九天裡和他們有很多的接觸。蒯媽媽跟我談他們旅外的點滴,和王室的交往,他們餐館的經營,和與我們年紀相仿的子女。她健談好客,臉上永遠掛着笑容,坐在她身邊聽她談話,總會忘了彼此才相識幾日。到了要離開約旦前,蒯媽媽把我叫到一旁笑着跟我說她本家姓杜,叫美如,然後又有些神秘的說,她們家原本可是上海灘最有名的人家。

離開約旦後,我們又去了巴林和泰國纔回到臺灣。一路上僕僕風塵,蒯媽媽所提到關於她的家世在旅途中也就無暇細想,回到臺灣後突然記起這事,好奇詢問身邊同學上海灘哪個姓杜的人家最有名,我的南部同學敲了我一記腦門,說:「盤仔,出了一趟國,怎麼更呆了。杜月笙,你都不知道⋯⋯?」那時我恍然大悟,但又不太相信,跑到學校的圖書館借了一套四冊的《杜月笙傳》,在裡面讀到了杜月笙的大女兒杜美如一九三○年出生後,杜月笙大喜,在上海灘設宴唱戲經月,書裡也提到杜大小姐深受父親寵愛,後來和中華民國空軍一位蒯姓軍官相戀成婚……等。

回臺後隔兩天學校就期中考了,教授們沒有因爲我缺課兩個月而稍有通融,所以接下來的時日都在爲挽救成績努力,出國的回憶熱度慢慢就消卻下來。但幾個月後,一天我接到一封信,蒯媽媽因事要到臺北。信裡囑咐我空下時間到他們下榻的福華飯店見面。到了約定那天,我去到福華遠遠就看到她熟悉可掬的笑容。她說她們家今天有事想帶我去看看。我雖覺詫異又不好追問,只能點頭順從。從福華出來時,外頭下着雨,一陣涼風吹來,我們在等接送的車時,蒯媽媽對我說:「把外套穿上了。」我還沒反應過來,她接着說:「今天就當我是你媽媽了,把衣服穿上吧。」我心頭一陣溫暖,卻不知要如何應答。上了車後,車一路往總統府的方向開,狐疑間車子把我們送到了總統府旁那時專門接待國賓的臺北賓館

這是一九八七年的事,前一年臺灣解除了黨禁,但此時還是一個威權尚未完全消除的年代,這時我剛滿二十,卻莫名地進到了當年仍是禁地的臺北賓館。原來這一天杜家人聚集起來是爲了要幫杜月笙的最後一位夫人國劇名角「冬皇孟小冬撿骨。冬皇於杜月笙在香港過世後移居臺灣最終在臺灣過世,到這一年正好十年。猜測以杜家和蒯伯伯與政府的關係,借用臺北賓館在那時應不是難事。我甚是感謝蒯媽媽的好意安排,但這一天的整個過程卻是渾渾噩噩完全不知所以。我聽着他們講上海話,看到也有穿着旗袍與馬褂的杜家家人,我和這個人握手自我介紹,和那個人寒暄淺談,但我在那裡,卻也不在那裡。似乎只是個現象外的旁觀者,只是生命的蒙太奇錯置地把我和杜家人放到同一個時空裡。

這個奇幻經歷後又過幾日,蒯媽媽說她要帶我去一個人的家裡吃飯,叫我注意穿着。有了上次的經驗,這一回我還是滿滿的疑問,卻更好奇與期待。那一天和蒯媽媽見面後,車子把我們送到建國北路的一棟高級宅寓。我們上樓後,蒯媽媽說今天要和她以前的家教吃飯,並說你是讀法律的,見這個人會有幫助。她還囑咐說會有一些其他客人,不用太緊張,放鬆就好。等我們進入主人寓所開始介紹客人,我手心額頭不由得一直髮汗。隨後逐一和客人致意點頭,並自我介紹,等到坐下來吃飯,幾乎不知如何擺放手腳,因爲正對面坐着的是考試院院長孔德成,旁邊則是財政部副部長徐立德和中影的總經理明驥先生。主人呢?他是前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呂光

呂光先生是臺灣英美法的泰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杜月笙對他有知遇之恩。他早年寓居上海杜府,是杜大小姐的家教。根據杜月笙傳,杜月笙在過世前避居香港,當時呂先生已學成人也在香港,是杜月笙最喜歡聊天的對象。於是我在書裡讀到的、電視上看到的人物,竟都鮮活地在面前出現,而且自己還是座上的賓客。記得呂夫人是華僑,中文不甚流利,所以整個晚上的交談以英文爲主。我穿着西裝,在自助餐式的宴會中幾乎沒有說話的餘地,因爲大人們談的都是政壇上的事,我唯一記得的,是呂先生過來用非常純正的英文問我:「蒯夫人說你以後想出國唸書,你想念JD還是SJD呢?」

在生命的棧道上,我們偶爾會聽到幾聲像從空谷古寺所傳來屬於過去的鐘聲,一聲聲敲打着現在的神經,迴響的卻是那些讓人羞赧臉頰發燙的回憶。和呂光先生的對話,就是這不時迴盪的記憶。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就是年輕人可以狂妄,可以有夢想,但不能沒準備。可惜在呂先生問我的那個當口我正好是個尚未開始準備的人,因爲這時我將來出國讀書的念頭纔剛萌芽,至於具體讀什麼,仍在摸索沒有概念。我雖然是鄉下人,但自信從小見過許多比賽場面,然而自信能有多寡取決於環境,像佛勞拜說的,一個人在客廳廚房說話的語調是不同的。這個環境,這些人,這樣的情境,就算出國訪問兩個月回來了仍遠超過我那時的人生歷練,讓我無法在客廳用和在廚房同樣的語調與信心說話。那一刻在毫無準備下,心虛使得「盤仔」原形畢露,和呂光先生的對話於是在三兩句間草草結束,這事就成了心中三十年持續迴盪的過往鐘聲。

命運安排下和蒯媽媽見面後幾年我果真負笈離開了臺灣,而後在法學院二年級回臺探望父母時,在出機場後的二十幾分鍾即嚴重的氣喘發作,在家人異口同聲「你就不適合留在臺灣」的敦促下,終於決定遠離從小受盡折磨海島無處不在的潮溼與塵蟎。光陰似箭,再回首我們旅外的時間竟已經長於在故鄉成長的時間。長居異域,我們現在終能體會蒯氏二老當時呵護訪問團的心情。那是一種沒有長時間遠離家國的人不會體會的心情,是在黑暗荒野牧者一邊照看所畜,一邊擡頭搜尋也曾劃過故鄉那道流星的情懷,像在沙漠想從吹過的焚風呼吸到來自家園十里春風的渴望。

當年和蒯媽媽最後道別時,她給了我一小疊她與家人的照片做爲留念,閒餘時我常撫之追憶這段奇緣。呂光先生在我見着他之後沒幾年的九○年代初即從人生舞臺謝幕離開,當日在宴會中見着的幾位或已過世,或已從公共舞臺退出。江山代有才人,前浪再奮勇也有無奈浪消波退之日。世事如棋,而且對弈的另一方是永遠無法戰勝的命運力量。就算人在一刻間取得上手,也沒人能把握下一步會在命運的棋局裡取得先機,更何況最後會從這遊戲裡退出的一定是自己。幾年前從報章上偶然讀到蒯媽媽去大陸探訪時接受訪問,說想回大陸老家定居。但二○一七年YouTube出現了大陸一個「華人足跡」的節目,到約旦對蒯媽媽做了專訪,影片裡還提到蒯伯伯中風了。蒯媽媽出生於一九三○年,現已高齡九十,不知二老如今安在否?影片裡拍攝了當初我們曾在裡面用餐他們所經營的「中華餐廳」。看着影片,我深有所感。歷史的軌跡往前走,留下的只是路途上的風景與回憶。我的青春路途上,曾經偶然的與遠在約旦的蒯氏伉儷交會,還因此開展一段奇幻的旅程,窺探到歷史人物在人生舞臺逐漸遠行的身影。然而我的短暫奇幻旅程和原爲上海灘第一大小姐,十九歲陪伴父親受難香港,之後遠嫁阿拉伯世界數十年杜大小姐傳奇的一生相比,卻又如此微不足道。在我的奇幻旅程後,鄉巴佬的生命軌跡從此不同。人生的棋局,變幻莫測,不是嗎?

本文作者:林志豪(作者爲美國執業律師)

(本文摘自 《講義雜誌 3月號》)

《講義雜誌 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