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重振武打片 要熱鬧更要門道
天津日報記者 張鋼
徐克執導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定於春節檔與觀衆見面,吳京、謝霆鋒、李連杰主演的《鏢人》日前殺青,兩部武打片的出現引發觀衆關注。武打片曾是華語電影的一張名片,爲何近10年來被市場冷落?重場面輕情節、過於依賴特效、主創青黃不接,是該類型片不被市場看好的主因。
衆多影片“爲打而打”
上世紀70年代,李小龍主演的武打片火爆市場,率先讓華語片走向海外,此後的成龍、洪金寶等將該類型片帶入巔峰時期。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橫空出世,成爲國產電影的經典。主創擁有深厚的武術功底,影片展示的是實打實的動作場面,成爲武打片得以取得輝煌的關鍵要素。此後,盲目跟風現象四起,令武打片進入瓶頸期。當年,大量武打片投入拍攝,導演、主演甚至在同一時段要拍攝幾部電影,忽視了劇本創作,衆多“爲打而打”的影片令觀衆產生審美疲勞。
2000年,電腦特效的飛速發展令武打片二度崛起。當年,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震驚影壇,一舉拿下諸多國際大獎,令武打片再次蜚聲海外。該片的成功激發出製片方對該類作品的極大興趣,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採用衆星雲集的主創陣容以及對色彩的極致運用,將武打片帶入一個新高度。隨即,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先後問世,都曾引發轟動。三位頂級導演拍攝武打片,其優缺點也驚人相似,都是邀請一線陣容,場面宏大,極具吸睛效應,但內容空洞引發爭議。先進的電腦特效令演員的武打功底不再重要,“飛天入地”式的情節展現使得曾經拳拳到肉的武打場面帶有了魔幻色彩,武打片開始走下坡路。
武戲也要有內涵
縱觀目前的武打片市場,甄子丹、李連杰已過花甲之年,成龍年過七旬,處於巔峰期的吳京也已50歲,幾位年過半百的武打明星依然活躍在一線,人才匱乏、青黃不接的現象極爲明顯。電腦特技讓演員的武術功底不再重要,加之優質武打片數量銳減,令年輕武打演員難以出圈,缺乏優秀的年輕主演,便難以吸引年輕觀衆,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創作劇本難,是武打片不火的主因。”天津電影製片廠總經理樑奇說,“目前電影市場吸引觀衆的作品很多都是改編於網絡小說,沒有高質量的劇本,難以吸引年輕觀衆關注。電腦特效解決了‘怎麼打’的問題,並已發揮到了極致,體現作品內涵的‘爲什麼打’卻一直被忽視。武打片並不是單純的武術套路展示,而是要服務於文戲,需要有故事內涵、合理劇情和人物塑造。導演徐浩峰的作品對此有借鑑意義,多年前他擔任編劇的《一代宗師》大火,此後執導了《師父》《門前寶地》等,雖未成爆款,但其帶有的獨特人文色彩,爲武打片開闢出一條新路。《師父》再現了民國時期的天津武林,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中與道德和信念有關的故事,《門前寶地》則以承諾和失信爲故事內涵,由此與觀衆產生共鳴。既有‘熱鬧’,又有‘門道’,才能讓觀衆擺脫審美疲勞,讓更多武打片重回觀衆視野。”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