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古代沒有自然科學的大師?

中國古代科學非常發達,這是毋庸置疑的,懷疑中國古人的科學創造力是缺乏科學創造力的當代中國人的自卑心理。沒有哪個成熟文明不是建立在發達的科學基礎之上的,古中國人創造了世界公認的成熟文明。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中國人的理論思維(包括自然科學方面)之成熟是後世喪失這種思維能力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的。

但是,以儒學爲最高指導思想,以官本位爲最高追求(當官至上)的中國,鄙薄百工科技,沒人給這樣的人立傳留名。要知道明代李時珍早年的奮鬥目標是科舉中試當官換門庭;只是因爲屢試不中,才造就了一代醫藥學大師。

其次,古中國長期處於農耕封建社會,低水平的生產力使中國科技長期處於樸素型、經驗型,直觀感悟型階段,未能建構起像西方那樣嚴密龐大的科學體系(也不都是,中醫就有自己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論,不要由於我們當代人和外國人不懂就否認它;西方也是到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此前他們比中國差遠了),也就沒有大師了。

還有,由儒學到理學,到心學,中國主導思維不是外放的,不是導向宇宙世界的,而是內傾的,是導向人的主觀,導向人的心理調節,這雖然有其歷史必然性(當然,不如此怎樣才能統治這麼大的帝國呀),卻使中國主體知識階層逐步地喪失了對客觀的興趣,先秦格物致知的精神沒有了,科學精神沒有了。這從中國的書法、繪畫等藝術就可看出:幾棵竹子,可以反覆畫上一輩子,因爲追求的不是竹子本身,而是人的情志。

另外,明清的八股取士,閹割了中國人的創造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