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又是合肥:揭秘全球第十大芯片代工廠

今年9月,全球代工廠營收top10新鮮出爐,中國大陸廠商時隔半年再佔三席。一個是最近的輿論熱點中芯國際,一個是不久前科創板上市的華虹半導體。和兩位歷盡沉浮的老大哥相比,位列全球第十、中國大陸第三的晶合集成是個不折不扣的“怪物新人”:

從2015年成立,到2021年第四季度首次進入全球top10芯片代工廠,晶合集成用六年時間完成了其他代工廠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

“晶合集成”這個名字裡,“晶”取自合作方力晶科技,“合”是公司所在地合肥。去年5月,晶合集成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爲合肥風投又一力作。

京東方的豪賭彷彿昨天,人們難免忍不住發問:

合肥,怎麼又是你?

爲“補鏈”而生

2014年,已經落戶合肥六年的京東方正在開足馬力建設3條8.5代LCD面板生產線,預計一年後就能開出產能,屆時勢必導致面板價格下跌。

這種時候,誰能扛住下行期的價格戰,就能迅速吃掉對手的市場份額。

過去三十多年中,LCD產線從3.5代線不斷升級至大尺寸的10.5代線。由於產能建設需要時間,導致新舊產能會出現週期性的緊缺與過剩。高世代產線建設期間,產能會出現緊缺,面板漲價;而產能飽和後又會出現過剩,面板下跌。

所以,在面板價格底部頂住虧損擴產兼併,就能熬死競爭對手。三星和LG就是利用這套“反週期投資”打垮了日本面板產業。彼時的中國大陸面板廠,正在依託大規模擴展醞釀奇襲,成本也自然成爲決勝點。

雖然京東方擁有LCD面板生產能力,但卻缺少另一個關鍵部件的供應:顯示驅動IC。

作爲面板的主要控制元件之一,顯示驅動IC可以通過控制燈珠的光線強度和色彩(LCD屏/液晶屏)、或是向薄膜晶體管發送指令(OLED屏)的方式,確保在顯示畫面的均勻和穩定。

顯示驅動IC在面板成本中佔比10%左右,對模組、整機設計以及關鍵畫質等表現起到關鍵性作用,並且一般不由面板廠生產,必須依賴採購,成爲了供應鏈中最大的影響因子。

當時,三星和LG的顯示驅動IC都有自家的供應商(LSI和LX Semicon),而合肥由於缺乏顯示驅動IC產能,需要由臺灣地區供應商聯詠設計後,在當地生產、封測完再運至合肥。於是,擺在京東方和合肥面前的路只剩下一條——補上“顯示驅動IC生產”這一環。

2015年1月,合肥請來了臺灣地區老牌半導體企業力晶科技,落戶建成不久的合肥市綜合保稅區。力晶科技成立於1994年,2006年曾與日本爾必達合資建設當時全球最大12英寸DRAM晶圓廠,2010年後因DRAM價格大跌,被迫轉型成存儲器代工廠。

當時,剛剛轉型的力晶科技揹負鉅額債務,與合肥一拍即合,雙方在4月簽署協議,合作建設12英寸晶圓製造基地項目,由晶合集成作爲項目主體。

爲加快技術和產能引進,合肥政府不僅承包了頭一年的大部分投資,還接受了力晶科技僅以專利技術作價20億元出資,並且把早期的經營管理全部委託給力晶科技。晶合集成成立初期,800名員工中有250名工程師來自臺灣地區。

不到兩年,晶合集成就在合肥實現了顯示驅動IC量產,8個月產能達到1萬片/月。

從一拍即合的合作,到快速的產能建設,晶合集成誕生的契機,就是給合肥當地的面板產業鏈補足短板。

“偏科生”的逆襲

一般來說,芯片代工廠都會盡可能承接不同種類的芯片訂單,最大化利用產能。臺積電的先進製程雖然獨步天下,但其50%以上的收入都由14nm以上的成熟製程貢獻,從高端AI芯片到低端的家電芯片均有涉獵。

而晶合集成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其近九成收入都來自顯示驅動IC。

DDIC;圖片來源:the investor

如上文所說,在完整的面板生產工序中,面板廠向芯片設計公司下單顯示驅動IC,設計公司會將方案交由代工廠生產,之後由封測廠將顯示驅動IC與面板貼合,完成最終交付。

這個鏈條雖然長,但整個鏈條的景氣度都與面板行業牢牢綁定,對顯示驅動IC來說尤其如此。而面板又是個典型的週期性行業,所以,大部分代工廠不會把雞蛋全放在這個不可靠的籃子裡。

另外,相較於採用更先進製程、終端價值更高的芯片(比如手機SoC),顯示驅動IC利潤微薄,產能緊俏時還會遭到“排擠”,這也是其一度成爲缺芯重災區的原因。

但由於京東方這個面板大戶的存在,爲晶合集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顯示驅動IC訂單。2019-2022年四年間,晶合集成的收入構成裡,顯示驅動IC的佔比高達99.99%、98.15%、86.32%、71.34%。

今年第二季度,隨着面板行業回暖,其收入佔比又回到87.84%。

而晶合集成在研的14個項目中,6項均爲顯示驅動IC相關項目,6項投資規模加起來,就佔了全部項目投資規模的近七成。

圖片來源:晶合集成財報

在京東方落地合肥後,合肥的這種“補鏈”思路貫穿於前者的發展:2017年底,臺灣地區的新邦科技宣佈,子公司頎中科技(蘇州)引入三家策略投資者,在合肥設立合肥頎中科技。

顯示驅動IC封測是面板生產的最後一道關卡。一般來說,代工廠生產完芯片後,封測廠會將顯示驅動IC進行加工、封測,再與面板進行貼合,運送出廠,纔算完成了面板的整個生產流程。新邦科技則是顯示驅動IC封測的全球龍頭。

2017年的合作中,三家策略投資者包括合肥地方政府基金、北京芯動能投資基金、北京奕斯偉科技,其中,北京芯動能的發起人之一是京東方,奕斯偉則是京東方顯示驅動IC(設計)供應商。

從LCD面板生產,到顯示驅動IC的設計、製造與封測,一整條圍繞面板的供應鏈在合肥落成。

合肥做對了什麼?

頎邦科技在中國大陸的第一站,其實是距離合肥381公里的蘇州。

2004年,在中國臺灣坐穩顯示驅動IC封測頭把交椅的頎邦科技,看上了大陸方興未艾的面板產業,很有戰略眼光地成爲第一批來陸建廠的臺資之一。

選擇蘇州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江蘇是大陸最早開墾半導體產業的省份之一,2000年後又引進了臺積電、華虹無錫等項目,已經顯露出了芯片產業集羣的態勢。

同一時間的合肥,本地製造業僅有榮事達、美菱等國產家電品牌,離提出“工業立市”的口號還有一年,雖然將集成電路列爲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但一直未有實際動作。

然而,在2004-2017年的十多年間,儘管有母公司技術背書,但蘇州頎中科技的業績卻是不溫不火。直到2018年合肥頎中科技Fab 2的建成,頎中科技的發展速度坐上了火箭,一路坐穩了中國大陸顯示驅動IC封測第一大廠。

2023年,頎中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募集資金中10億元規劃用於合肥廠,5億元規劃用於蘇州廠,同時明確前者將主攻顯示驅動IC封測業務,後者聚焦非顯示芯片。

這表明,以顯示驅動IC封測爲主要業務的頎中科技,大本營從蘇州正式轉向合肥。

在這個過程中, “產業配套”是最核心的關鍵詞。

從2005年後引入電視品牌、開始電視生產,到2008年傾盡財政收入投資京東方,再到晶合集成、頎中科技,合肥政府的大手筆投入看似不計後果,但實際上產業配套的思維貫穿始終。

合肥引入京東方的一個大背景,就是當時長虹、海爾、榮事達等電視生產商都在擴張產能,如果能引入一家面板生產商,有足夠的下游訂單來壓縮風險。京東方來合肥之前,在深圳和上海被夏普連坑兩次。

後來接洽合肥時,京東方還專門問,如果夏普來攪局怎麼辦?合肥的表態是“絕不動搖[1]”。

“絕不動搖”自然有豪賭的浪漫,但核心在於合肥很清楚自身的產業結構短板在哪裡。

與面板產業類似,集成電路不僅也存在週期性行業,技術和資本密集度更高,對供需變化高度敏感,動輒上百億的投資,考驗的是對產業規律和市場需求的理解。

京東方落地後,提供了大量上游確定的需求,又給晶合集成與頎中科技的增長打了地基,順便帶動了美國康寧玻璃在合肥的佈局。伴隨京東方躍升至全球液晶面板出貨第一,不被主流代工廠重視的顯示驅動IC又成爲了芯片製造的敲門磚,近二十年的佈局既大膽,也實際。

你以爲合肥是賭出來的,其實賭是最不重要的一個步驟。

尾聲

2022年4月,晶合集成宣佈開啓車規級芯片代工業務,已與部分客戶合作開展了車載芯片的研發,完成部分產品流片。

時值汽車工業缺芯高峰期,新能源車較傳統燃油車芯片用量成倍增長,考慮到從晶合集成所在的合肥綜合保稅區向南驅車42公里,便是江淮蔚來汽車工廠,不禁引人遐思。

論芯片產業的底蘊和歷史,合肥在全國可能排不到前十。合肥光電產業的拔地而起,還在於從家電裝配開始,一步一步積累製造業投資的經驗,這還沒算上中科大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在這個過程中,對行業發展規律的理解,對市場的敬畏和對人才的尊重,缺一不可。

上海張江如今是“中國硅谷”,但要知道二十年前華虹NEC沒少被扣過“光靠砸錢做不起芯片”的帽子。不能光羨慕合肥今天的“芯屏汽合”,又不想忍受沿着產業鏈拾級而上,從低端做到高端的發展路徑。技術可以移植,但產業的韌性和厚度很難畢功一役。

面對高附加值產業望而生畏的投資,地方政府和產業政策的參與至關重要,畢竟在推特上懟天懟地的馬斯克參加上海產Model 3的下線儀式時,也要先說一句“感謝政府”。但沒有哪個城市的核心產業是用納稅人的錢賭出來的,在毫無產業基礎的情況下一把梭哈,成功率可想而知。

志存高遠不是好高騖遠,把合肥的成功歸結於“賭”,是對合肥最大的誤解。

參考資料

[1] 置身事內,蘭小歡

[2] 合肥有一條“路”,叫集成電路,合肥日報

[3] 合肥模式“鏈”上資本市場,上海證券報

[4] 顯示驅動芯片行業深度研究:面板產業鏈最後一塊拼圖,申萬宏源

[5] “最牛風投城市”新產業故事:投資百億元配套京東方,21世紀經濟報道

[6] 靠“手藝”不靠“手氣”,解碼合肥“新新”向榮的產業邏輯,中國證券報

[7] 回顧全球顯示面板產業的2015 新格局 新常態,硬之城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