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沒有人想過張良伊爲什麼要這樣做,他在做什麼?

謝璇

看完了高達宏先生對於張良伊事件評論,往下拉看到下面熱門新聞連結:「臺灣=剝奪你夢想熱情的地方」──真是一點也沒錯。

一個少年放棄他可輕易取得所謂臺灣人眼中高薪前途的未來,散盡積蓄耗盡熱情,很辛苦的去實踐心中的熱情,試着去改變什麼,投入氣候變遷議題,發揮青年的力量,並讓世界聽到臺灣的聲音。張良伊當選聯合國組織官方青年代表,成爲臺灣首位進入聯合國下設青年非政府組織代表。我想這代表的意義已經不用說明,這應該也同時大大的鼓舞了,所有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試着替臺灣發聲的年輕人們。

而以上他所作的努力被全盤否認,那篇文章將他定位成一個可以爲了代表而賣國的人,人們關注的焦點是他以「臺灣,中國一省」名義參選,污辱國家主權,不忠於國。欸很奇怪,怎麼不反省臺灣爲什麼渺小被打壓成這樣,不去解決或者至少試着嚴重反應中共對臺灣的打壓和世界對臺灣的不公平,而是去怪一個努力想做事的臺灣少年賣國不愛國

維基百科上寫:「外交部認爲此名稱不符合中華民國之外交政策,是當事者個人的決定,外交部表示遺憾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事務,但張良伊使用的名稱「完全不合適」,應優先選擇Republic of China、或奧會模式「中華臺北」。12月17日,立法委員林郁方質詢外交部,要求全額取消對張良伊團隊的18萬元補助,外交部次長柯森耀表示,張良伊此舉不符合臺灣外交政策,外交部已決定取消對張良伊本人的2萬元補助,其團隊中的隊友指導老師如果也有涉及此事,也將一併取消。」

可是如果根本就沒有Republic of China、或奧會模式「中華臺北」給他選擇呢?哪個臺灣人會願意自己被冠上臺灣,中國的一省這樣的字樣?一定是逼不得已的結果。我沒有要說他這樣的行爲是對是錯,但是如果他唯有如此才能夠參選、才能夠在國際上發聲,因而逼不得已以這樣的方法,掙扎後只能接受,因爲他知道如果不這樣就一點機會也沒有,他覺得更重要的是實質參與國際氣候議題的討論。現在這樣雖然不是一個很好的呈現,但就像他說的,「如果不主動參與,沒有機會去改變一些東西。」

我們是不是要回頭看爲什麼臺灣會是他在參與國際事務上一個很大的障礙?是不是要思考臺灣人被打壓成這樣會不會太可悲?就像臺灣醫界聯盟董事長吳樹民譴責馬政府,坐視臺灣在國際組織上的名稱被一換再換,要年輕人怎麼去處理?

當一個國家沒有實質力量,就不會被世界重視,張良伊只是再次呈現了臺灣人是多麼地受到歧視,以及臺灣政府是多麼地弱,什麼也做不了,完全無能爲力,只能軟軟的提出根本沒人理你的抗議,然後大家把炮火對準引起討論的張良伊,反正什麼都不能做就找個攻擊對象。輿論逼的張良伊說如果沒改成Taiwan (Republic Of China),會宣佈辭退2013年聯合國非官方青年聯絡人職務

我覺得很難過,辭退後就讓臺灣發聲的管道也沒了,只會讓中共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而且那不能改變問題,如果臺灣還是處於這樣不被重視的狀況,那麼無論有多少個臺灣青年,在不管什麼議題上積極地的想做些什麼、爲臺灣發聲,最後也會得到相同的成果。因爲壓迫還是在那,清清楚楚的歧視、矮化臺灣,這不是隻是張良伊一個人的問題,這是臺灣在國際上確確實實的可悲處境,阻擋了許多對於國際事務有熱情的臺灣人。

我實在不理解,張良伊這件事暴露了臺灣的問題,爲什麼不趁着張良伊擁有職位、有一點影響性的時候,政府和青年團結起來去改變臺灣的處境,而是要這樣撻伐一個年輕人,一個想改變的人。

最後結果大概是義正辭嚴的敲敲鍵盤的人什麼也沒做的人贏了,而一個滿懷希望與熱情的少年被自己的國人澆了一大盆冷水

我不知道他會有多無奈,我只是替他難過。我聽過有幾乎把自己奉獻給模擬聯合國活動(通常是學生代表,代表聯合國裡的國家,設定委員會及議題,模擬聯合國的狀況開會討論)的學長姐跟我說,去參加世界性模聯活動,總是被其他國家的人質疑:「你們臺灣又沒有代表權,爲什麼要參加模聯?」很深刻的感受臺灣在國際上的弱勢。這樣就算了,甚至在國內都有人這樣說,覺得他們在做無意義的事情。學長姐說,被臺灣人這樣說比被外國人攻擊還傷。

我只希望臺灣的青年不要因爲這個事件就停下了參與國際事務的腳步,還是要努力的推廣臺灣,即使受到內外夾攻。

●作者謝璇,學生,臺中。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