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民營企業鋪設“生意直道”

文/許禮清

5月12日,母親節,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又一次在朋友圈發文悼念他的母親。鍾睒睒寫到了他與母親相處的點滴,並提到他母親教給他的生意之道“生意是道,是直道,直道纔是正道;生意之道,沒有彎道,彎道就是邪道”。

鍾睒睒之母郭瑾,於2024年3月11日離世。彼時,農夫山泉及鍾睒睒正身處輿論風暴當中,在互聯網上,不少人指責鍾睒睒“忘恩負義”於宗慶後、親日親美等,甚至出現了罷買站隊的行爲。而在隨後鍾睒睒朋友圈發的文字中,其將母親離世歸因於自己遭受的網絡暴力。

農夫山泉作爲一家知名企業,鍾睒睒的言行舉止備受矚目。在這次事件中,多次的輿論風暴皆是源於企業的某些歷史糾紛和負面傳聞,加上網絡平臺通過算法不斷加劇形成信息繭房,使得網絡輿論一觸即發並持續發酵。

實際上,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下,很多企業家做慈善以及種種義舉都選擇低調,這就導致一些善舉鮮有人知。或者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早已經司空見慣。相比之下,戲劇性的話題更具傳播力。這也使得在探討很多企業家的一些行爲和事蹟時,容易出現更多更具爭議性的解讀。

農夫山泉的遭遇並不是個例,網絡暴力已經成爲危害民營企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就在近期,小米汽車、理想汽車都曾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些洶涌而至的網絡暴力,一貫的方式就是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放大矛盾點,製造對立情緒,煽動網友對受害者進行謾罵、抨擊甚至侮辱、誹謗。不僅讓民營企業品牌形象受損,也讓民營企業家個人情感受到傷害。這引發了我們對社會現象和營商環境更深層次的思考。

首先,從表面上看,大多是民營企業的某些歷史糾紛、負面傳聞、營銷方式等引發輿論風暴。但實際上,這背後反映的是當前社會輿論環境的複雜性、不確定性和網絡傳播的即時性、難把控性。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都大大加快,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被迅速放大,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就如理想,作爲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代表企業之一,其商務車型MEGA卻因外觀受到抨擊,一時間外界大多都在調侃這款車的外形。顯然,在這種輿論風向下,形成了焦點而非性能。

而對於企業來說,一旦陷入輿論風波就需要迅速做出迴應,否則就有可能面臨品牌形象的嚴重損害。

其實,這也反映了當前社會對於企業家精神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和高度期待。企業家作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其行爲和言論本就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互聯網流量時代,如何更好地運用流量是企業和企業家們必修的課題。

另一個角度來看,民營企業家遭受網暴也暴露了當前網絡輿論環境中的一些弊端。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生產者,同時也是傳播者,加上越來越碎片化的信息環境,這就導致了很多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難以保證。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謠言往往能夠迅速傳播開來,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的傷害。而對於企業來說,一旦陷入輿論風波,就需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質疑,甚至可能面臨法律糾紛和經濟損失。而最糟糕的是產生信任危機,屆時品牌形象將受到嚴重傷害,動搖根本。

這是頑疾,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巨大阻礙,也破壞了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環境。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不少代表委員爲民營企業發聲。全國人大代表聶鵬舉提到,現行法律對涉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網絡誹謗懲罰較輕,不能起到震懾作用,反而可能助長造謠者的氣焰。他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針對網絡誹謗的最低處罰,由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修改爲拘留6個月或者10萬元以下罰款;對縱容網絡誹謗行爲的網絡平臺,建議應按照不同程度賠償民營企業家精神損失費和企業經濟損失,並對網絡平臺處以1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款,由發證機關責令停業整頓或直接吊銷經營許可證。

3月15日,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2024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重點開展10項整治任務。其中就包括,“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專項行動。重點整治散佈傳播涉企虛假不實信息,蓄意造謠抹黑企業、企業家,以“輿論監督”名義對企業進行敲詐勒索等問題。這對於營造一個健康、公平的營商網絡環境,保護企業的聲譽和正常經營有着很大的幫助作用。

而企業也應對互聯網時代的輿論環境和品牌,有充分地認識。同時在品牌形象上提高有效地互動。同時,也需要加強自身的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最後,我們每個人也應該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範,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和謠言,共同維護一個健康、和諧、理性的網絡環境。

總之,儘管多個輿論風暴已經過去,但留給我們的思考和啓示卻是深遠的。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當前社會輿論環境和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爲民營企業鋪設更好的“生意直道”。

(編輯:於海霞 審覈:厲林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