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公路客運找解方! 不要競爭要合作 盼轉爲雙鐵或捷運「接駁」

研究顯示公路客運行車時間較長,若想和軌道運輸搶客源是沒有優勢的。(國光客運提供/簡立欣臺北傳真)

疫情解封之後包括航空、雙鐵、捷運載客量都逐漸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唯有公路公共運輸一蹶不振。公路客運沒救了嗎?事實上,根據運研所研究顯示,疫情前的10年,公路公共運輸載客量也曾經由政府努力而增長逾2成;但2019年公路公共運輸載客量卻因「桃園機場捷運通車」及「臺鐵增設通勤站」等兩因素而小幅衰退。該研究並建議,未來公車路線應與軌道運輸「合作」而非「競爭」;換言之,客運不要重複走雙鐵或捷運路線,而應該轉型爲軌道運輸「接駁」路線。

運研所今年5月出版《106-110年公路公共運輸載客量變化狀況分析》指出,2010年至今,行政院覈定4期計劃協助交通部及縣市政府推動公路公共運輸,已執行的前3期計劃,曾成功扭轉先前公路公共運輸載客量持續下跌的趨勢,2009年至2018年成長了20.3%,達到近年來的運量新高,使客運市場重返1996年榮景。

不過,這10年內雖然公路公共運輸載客量增加,但形式改變。以2017年至2019年爲例,由於交通部公路總局將多條非跨縣市公路客運路線陸續移撥給地方政府,轉爲市區客運路線;加上地方政府亦新闢多條市區客運路線,整體公車市場短途旅次增加,長途旅次減少。

2019年公路公共運輸載客量小幅衰退了0.22%,研究顯示,運量衰退主要來自公路客運,包括國道客運路線及一般公路客運路線;桃園及高雄市區客運運量亦出現顯著衰退。衰退原因主要包括:24條路線轉爲市區客運、15條路線停駛、受機捷通車影響、受市區公車路線影響、受與路線平行的臺鐵影響、部分路線出現經營面問題。其中「轉爲市區客運」與「受市區公車路線影響」2個原因,僅會使客源流至市區客運,不影響整體公車市場運量;機捷通車則是公路公共運輸載客量下跌主因之一。

研究建議,既然2019年公路公共運輸運量衰退主要受到「機捷通車」及「臺鐵增設通勤站」影響,顯示行車時間較無優勢的公車路線容易被軌道運輸取代:此外,部分與高雄捷運及臺鐵平行的公車路線,亦因行車時間缺乏競爭優勢而流失運量。因此公車路線應與軌道運輸「合作」而非「競爭」,也就是不要做軌道運輸已經做的事情(路線與軌道運輸平行),而應轉型爲軌道運輸接駁路線。另外也應努力縮短公車行車時間,例如佈設公車專用道與公車優先通行號誌、部分班次行駛高快速道路或減少路線彎繞、部分班次採取跳蛙式停車等,以吸引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