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爆火,“迷你”敘事何以風靡
短劇出圈,長劇變短。2024年以來,微短劇的風靡引發社會關注。與此同時,8集《我的阿勒泰》等短劇獲得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破除了短劇在電視上沒有收視的刻板認知。以長篇連續劇爲主的敘事美學似乎正在發生轉變,這一轉變蘊含着怎樣的創作特徵和傳播規律?將爲傳統劇集生產帶來什麼影響?本版邀請專家對此進行探討。
——編 者
2024年影視創作的“迷你”敘事美學,成爲引人注目的現象。及時分析“迷你”敘事的特徵,剖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預判這一現象對今後影視創作將帶來的影響,對於推動中國影視高質量創作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G時代,萬物互聯,曾經紮根在PC端的視聽作品,可以毫無阻礙地在移動端自由傳輸,從而極大地解放了影視創作的生產力。海量的微短劇以一種“迷你”敘事,在移動端開疆拓土,一躍成爲當前視聽作品傳播的弄潮兒。
微短劇的“迷你”敘事,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時長之短。在電視端或者PC端播出的長視頻,一般時長爲45分鐘左右,微短劇往往只有幾分鐘,甚至1分鐘左右。決定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播出時長,也因此從“黃金5分鐘”變成了“黃金5秒鐘”。換言之,原來觀衆可能觀看5分鐘左右的時間才決定是否棄劇而去;而微短劇的“迷你”敘事,意味着這個時間只剩下5秒左右。在這樣的“緊箍咒”下,微短劇的敘事美學發生了深刻變化。長視頻中習慣的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的渲染與鋪墊,在微短劇中被極大地壓縮了;長視頻敘事的起承轉合中常見的過場戲,在微短劇中被儘可能地剔除了。絕大多數微短劇“迷你”敘事美學的重要特徵,就是信息密集、懸疑叢生,強調稍縱即逝的瞬間體驗,儘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滿足觀衆。
微短劇“迷你”敘事這一審美特徵,深刻契合了5G時代互聯網移動端受衆的審美需求。一方面,海量的視頻撲面而來,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微短劇5秒制勝的敘事技巧,顯然有利於吸引在無目的狀態下漫遊於各種互聯網平臺的受衆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的閒暇時間變得碎片化,微短劇恰好滿足了人們在候車、購物等間隙時間的觀劇慾望,因而迅速火爆出圈。
毋庸諱言,微短劇火爆的背後,確實存在野蠻生長的亂象。各種追求感官刺激的爽文,紛紛從網文遷徙到微短劇平臺。微短劇大多投資少、製作門檻低、變現快,所謂“一週拍完、一月上線、一部財富自由”,這種一夜暴富的神話不脛而走,更是讓各路資本競相涌入。爲了更好地規範引導微短劇的發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佈《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規定要求自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劇需按投資額分類分層審覈,未經備案的作品不得上網傳播。此外,各地政府紛紛出臺“跟着微短劇去旅行”的激勵政策,着力提升微短劇的審美品質,引導微短劇走上精品化發展之路。
微短劇在移動端的火爆出圈,影響了長視頻的收視市場,諸多長視頻紛紛開始調整自己的敘事策略。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25—32集劇集佔比提升8.7%,33集及以上劇集整體佔比減少14.2%。十幾集甚至幾集的迷你劇,開始贏得流媒體平臺和受衆的青睞。與此同時,長視頻開始注意汲取微短劇的敘事技巧,如2024年熱播的40集連續劇《墨雨雲間》,滲透了微短劇“迷你”敘事的創作思維,矛盾集中,反轉不斷,引發收視熱潮。
當然,微短劇的“迷你”敘事,並不會主宰互聯網時代的所有視聽創作。近年來,《去有風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劇作風靡,恰恰就在於其另闢蹊徑,以一種靜水流深的敘事美學,聆聽大自然的呼吸,撫慰躁動不安的心靈,贏得人們的喜愛與共鳴。
無論是長視頻還是微短劇,其創作一方面要尊重互聯網傳播規律,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審美內容的藝術創新。唯有如此,互聯網時代的影視作品纔可能化“流量”爲“留量”,從“爆紅”到“長紅”,推動中國影視創作繁榮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秦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