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有觀點·行業洞察丨一路“狂飆”,“土味又上頭”的微短劇緣何爆火?

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王嫺)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道,2023年下半年以來,不少現象級微短劇開始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又土又上頭”的微短劇情節緊湊、內容爽快,成爲許多年輕人打發碎片時間、舒緩生活壓力的“電子榨菜”。據某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爲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預計2027年有望達到1000億元。潛力巨大的微短劇市場仍未脫離“野蠻生長”階段,質量參差不齊、收費亂象等問題亟待改善。

微短劇爲何吸引觀衆?其內容生產方式有哪些變化?“暴利”的微短劇未來還能怎麼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特別策劃“行業洞察”,本期對話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汪海林,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主任鄭石,帶您深挖微短劇的“狂飆”之路。

“一個新的內容創作與盈利模式”

何爲微短劇?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主任鄭石指出,時長一至兩分鐘、多集數的豎屏拍攝微短劇時下最爲流行,且內容體量短小,敘事簡單直接,“觀衆可以在很短時間內‘get’到劇情是什麼”。時長短、節奏快的微短劇不僅填補了人們的碎片化時間,而且具有強社交屬性,它往往依託於短視頻平臺或小程序傳播,“年輕人刷到一個好看的劇,可以跟身邊的朋友去分享,它其實是一種‘社交貨幣’”。

盈利模式方面,除了平臺分賬以外,廣告植入是微短劇的重要盈利來源。著名編劇汪海林密切關注着業界變化,他發現,隨着短視頻內容興起,廣告投放以壓倒性的比例流向短視頻平臺,在對內容的大量需求下,微短劇應運而生,並在平臺算法的推流下得以精準觸達用戶,從而實現盈利。2024年春節假期,一部拍攝僅耗時10天、後期投入僅8萬元左右的微短劇,在平臺上線當天充值就超過2000萬元。

“短平快”敘事下的影視 “新美學”

以某部火爆的穿越題材微短劇爲例,鄭石總結出爆款微短劇的一些共性:故事設定簡單易懂、人物形象鮮明且臉譜化、劇情結構不斷反轉,這些特徵構成微短劇內容方面的“新美學”。汪海林從創作層面出發,將微短劇與傳統影視劇對比,他認爲,一方面微短劇的表演風格脫離現實主義的要求和標準,另一方面,豎屏構圖在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同時還存在難以具備美感的問題。

“在視聽語言非常簡單甚至簡陋的情況下,故事和選題是微短劇的中心”,汪海林發現,情感類和逆襲類選題是目前最流行的微短劇題材,而“金手指”、古裝、奇幻類型的受歡迎程度開始下降。汪海林認爲,在影視劇已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微短劇的這種迴流趨勢可能引起對於藝術升級的再思考,“觀衆不要求有更深刻、高級的審美體驗,簡單也能帶來簡單的快樂。”

“快消品是對社會情緒的映照”

儘管敘事“美學”降級,製作水平的快速升級仍是微短劇行業發展趨勢。汪海林介紹,專業人士的入場逐漸轉變微短劇原先的純業餘創作狀態,此外,微短劇單集成本“可能是原來的兩倍甚至更高”,製作成本的增加也使微短劇的品質得到明顯提升。但汪海林認爲,微短劇發展仍處於“小打小鬧”階段,市場還未出現能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真正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微短劇行業距離業態成熟“還有一段路要走”。

鄭石說,“下沉”是微短劇的標籤之一,同時他認爲微短劇作爲一種快消品,是對一個時代的社會情緒的映照。“當前社會有什麼情緒,社會文化或受衆需要什麼,市場就會生產出什麼樣的產品。我跟年輕人打交道比較多,他們很多時候也會覺得壓力比較大”,而微短劇的“短平快”正迎合了當下快節奏、壓力大的社會生活。

此前,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2024年6月1日起,未經審覈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微短劇在政策引導和市場規範下將逐漸結束“野蠻生長”時期,市場或將出現更多差異化、個性化的精品創作。汪海林預測,“關於家庭教育的溫情賀歲檔微短劇今年開始不斷涌出,‘差異化’可能是未來微短劇的一個發展方向”。

監製丨郭靜 李謙

編輯丨曹博 錢泊均 劉曉琛

新媒體編輯丨賈依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