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電商購物節年均消費1.5萬 六成計劃性購物

MIC調查指出,臺灣常參加電商購物節的消費者已高達七成(67.2%),遠超過節慶節日(33.1%)、百貨週年慶(24.6%)與品牌週年慶(17.3%)。曾於電商購物節進行購物的網友,一年在電商購物節的平均花費爲15073元,有63.5%年花費在1萬元內,而超過5萬元的高消費力族羣佔7%;會在雙11購物的族羣,其年消費比整體高出1000元左右,達16034元。

此外,電商購物節的計劃性購物比例有上升趨勢,已超越衝動性購物達到六成,陳冠文分析,疫情期間有更多實體消費被迫轉移至線上,加上實體零售與品牌商積極佈局網購通路,吸引更多消費者持續轉移,對消費者網購行爲造成長遠的轉變,廣泛的影響其購物頻率、品項與金額,面對電商幾乎「月月過節」型態,消費者開始習慣將各種日常購物轉移至線上,平常累積購物清單再等購物節購足,連帶提升計劃性購物比例。

針對通路,綜合型電商平臺(91%)仍是最大宗電商購物節消費平臺,不過實體零售網購通路(29.6%)逐漸崛起,其他依序爲第三方外送平臺(19.3%)、社羣與通訊平臺(14.6%)與品牌商網購通路(14.1%)等,而雙11族羣又較整體更偏好綜合型電商平臺購物。

MIC調查顯示,8成以上消費者一年參與的電商購物節少於3個,前五大購物節依序爲「雙11(81.5%)」、「99(37.5%)」、「雙12(36.1%)」、「618(21.9%)」與「心禮節(13.5%)」。

而雙11族羣又較整體更常於雙12消費,同時相對較少於99、618與心禮節消費。陳冠文指出,即便電商推動「月月過節」,消費者實際響應的購物節數量仍有限,業者除了持續提升大衆的購物節認知,最根本的還是須迴歸到讓消費者有感的促銷手段。

觀測消費者有感促銷的前五大手段,依序爲「免運(59.7%)」、「折價券(40%)」、「限時商品優惠(31.7%)」、「購物金贈送(29.9%)」與「行動/電子支付優惠(26.8%)」。陳冠文指出,點數經濟、購物金仍是業者重要的促銷手段,不過可直接省錢或賺點仍然最吸引消費者。

除此,第五名也說明行動/電子支付更普及已開始影響線上購物行爲。調查顯示,更多吸引消費者的因素/活動,包含贈品、解任務、會員點數/分級、抽獎與遊戲互動等,其中雙11族羣更受到「解任務」、「遊戲互動」活動的吸引。

MIC調查指出,網友在電商購物節遭遇的五大消費痛點,依序爲「到貨時間不確定、優惠適用條件過於嚴苛、優惠適用條件過於複雜、商品庫存不足而無法購買、客服回覆速度慢」等,其中雙11購物族羣更在意商品庫存不足的問題,皆爲未來業者持續改善的參考方向。

觀測購物品項,網友于電商購物節購物前十名依序爲「個人清潔、3C、美妝保養、居家生活、內外衣着、家電、零食飲料、票券、流行精品、保健醫療」,其中,雙11購物族羣最大宗的優先購買品項爲3C產品,其二仍爲個人清潔,顯示疫情提升消費者對個人衛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