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節變購物季,“雙11”充分釋放消費潛力

▲11月6日,工作人員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海口郵區中心忙碌。(圖片來自新華社)

“雙11”購物節的高潮之夜還未來臨,但第一波破紀錄的相關數據已經出爐。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11月1日至11月4日,全網累計攬收量20.27億件,同比增長16.1%,環比增長31.0%,創歷史新高。未來幾天,隨着“雙11”進入高潮,這一數字必定還會大幅攀升。消費者信心復甦,今年“雙11”成績令人期待。

“雙11”從產生至今已經進入第15個年頭,其間變化之大堪稱翻天覆地。其也正在從傳統的購物節向“購物季”擴展,原本只是一天的大促狂歡,已演變成橫跨2個月份的購物季,更充分地釋放出居民消費潛力,同時折射出中國消費市場的韌性與活力,傳遞着經濟恢復向好的信號。今天“雙11”總交易額已經破萬億,而中國的GDP也從2009年的34.85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21.02萬億元。

從這一點講,“雙11”的勃興,不但是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的增長,本質上更反映出中國經濟的持續擴張。

這也是“雙11”從購物節演變爲“購物季”的根本原因。以中國經濟的龐大體量和數字經濟的滲透速度,最初單單一天的集中促銷早已嚴重過載。反映在表象上,是消費者體驗的下降,是快遞爆倉,是網絡宕機,是供應鏈斷鏈。

而在背後,則是市場供需雙方的買賣熱情,在共同呼喚一個更綿長從容的“雙11”購物季。2020年,國內主流電商平臺不約而同將售賣前置開場,被稱爲“史上最長雙十一”。2021年,多家電商宣佈將預售時間提前到了晚8點,從此熬夜付尾款也成爲歷史。

“雙11”誕生最初實際與國民經濟並無太大關聯,其目的是通過集中打折促銷吸引線下消費者參與線上消費,更像一場電商啓蒙活動。而集中在一天創造一個奇蹟成交數字更利於形成標杆效應,擴大數字經濟影響,“雙11”也因此“成節”,“雙11”的單日成交數字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爲關注焦點。

時至今日,“雙11”早已突破“面子”深入“裡子”,成爲促內需、釋放消費的重要戰場,一個更長的“雙11”,不但是消費者和商家的共同需求,也是宏觀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應的,“雙11”的單日成交數字也不再那麼受關注。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萬億元,同比增長6.8%。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94.8%。而其中網絡零售又是拉動消費增長的生力軍,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1.6%,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6.4%,在擴內需、穩外貿、深化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從數據來推算,今年1月至9月,網購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在25%左右。

內需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毋庸諱言,但對體量如此之大的中國,如何促內需卻是一個複雜問題。“雙11”對國民經濟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個激發全體居民消費熱情的更簡單抓手。在傳統經濟時代,很難想象在短時間內發動數億消費者參與一場集體消費活動,但數字經濟時代則可以輕易做到,對經濟形成實際性拉動。

近期,爲了繼續穩定恢復消費市場,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市場主體、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的促消費相關政策,“雙11”購物季也是其落地顯效的重要陣地。

需要指出的是,通過集體網購拉動內需只是“雙11”的結果,並不能成爲其最終目的,一場成功的“雙11”仍需築基於提升消費者的快樂感、幸福感,服務於提升消費者的生活水平。這也是爲什麼今年各大平臺不約而同將低價作爲“雙11”的核心目標。

雖然各大平臺的“購物節”趨於常態化,“雙11”也在擴展爲購物季,但該給消費者的實惠卻不能被時間平均,只有這樣纔能有效激發用戶消費熱情,充分釋放消費潛力,促成消費復甦。(完)

作者/信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