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智:堅持信息科學素養培養,夯實信息科技核心能力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實施在即,如何按照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有效開展教學,是目前廣大一線教師關心的突出問題。本文結合《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評價標準、資源利用七個方面,對如何做好教學設計提出了建議,希望對義務教育信息科技新課程教學有所幫助。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方案”)優化了課程設置,將信息科技作爲一門國家課程,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八年級獨立開設。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義務教育課程內容進行了全學段設計,小學一、二年級和初中九年級教學內容融入語文、道德與法治、數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一併學習。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與目前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自然銜接,成爲貫穿我國基礎教育全學段、全年級的一門核心課程。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與原來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信息技術課程相比,發生了哪些明顯變化呢?

首先,課程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從技術主導型課程轉變爲科學主導型課程,從以培養應用技能爲核心轉變爲以培養計算思維爲核心,從基於技術和生活實踐爲主體轉變爲基於原理和問題解決爲主體。

其次,課程定位發生根本變化: 突出原理學習,突出科技應用,突出實踐探究,突出思維創新。

最後,課程內容發生根本變化: 以信息科學爲主線注重基礎掌握,以計算思維爲引領側重原理理解,以項目應用爲抓手關注能力形成,以全人培養爲導向面向未來發展。

那麼,針對這些變化,怎樣進行教學設計才更符合學生髮展要求呢? 筆者認爲,可從以下七個方面考慮。

基於科學視角確定教學目標

方案和新課標雖然頒佈了,但信息科技課程的全面實施還需要一段時間。筆者認爲,信息科技課程教學應嚴格依據新課程理念,圍繞核心素養培養,科學確定教學目標。

要充分認識和理解信息技術學科原來的三維目標與信息科技課程現在的核心素養目標的統一性、繼承性和發展性,以“科”與“技”並重爲主導思想,設計開展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通過對教材(新課標總目標)的全面分析,釐清教材內容體系(或學科學段目標)的構建脈絡,理解教材(或學科內容要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同時,要明確每個年級的教材以及每冊教材(或學段的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的階段目標,把握好各學段的學習重點。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併合理確定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的落實策略。

基於技能掌握優化教學方法

信息科技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的最大不同就是“變化”。課程性質和定位的變化,以及課程內容體系的變化,給信息科技課程教學帶來一系列變化。

教師角色從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習探究和項目實施的引導者;學生角色從被動的學習者、接收者,轉變爲原理探索與應用創新的思維養成主導者;教學過程也從傳統的講授、記憶、訓練、鞏固、綜合、提高,轉變爲引領引導、項目驅動、科學探究、團隊協作、自主昇華。

因此,教師應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注重轉變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方式。

新課標更倡導項目教學,項目教學與任務驅動教學相比,具有相對完整的事件、概念或知識體系,此外,項目化的教學會使學習活動更系統,更具完整性,更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養成。

而任務驅動教學相對單一、具體、分散,有利於知識點的各個擊破。但是,無論是信息技術課程還是信息科技課程,其教學方法應強調靈活應用,不能爲應用而應用。

基於從思維培養提煉教學內容

什麼是學科思維?學習者通過系統地學習相關知識與理論,其最終具備的能力和素養,反映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採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上,這就是所謂的學科思維。

學生能否形成好的學科思維,與課程規劃的內容以及教學實施策略密不可分。只要課程內容規劃科學、教學策略適當、教學目標明確,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形成的學科思維自然就是優秀的。因此,思維培養的關鍵是要透徹理解學科定位和進行科學的內容規劃。

基於素養提升完善教學過程

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和數字素養。教學過程是教師實施教學策略、達成教學目標的具體操作過程,優化教學過程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新課標倡導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這一理念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

①認真研究並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髮現、探究與質疑;

②不僅要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基於原理探究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爲完成特定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的總和。

教學活動分爲教師主導取向的教學活動(指導性教學活動)和學生自主取向的教學活動(生成性教學活動)。

指導性教學活動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而且按照一定的教學步驟,形成固定的結構形式。生成性教學活動,提倡或允許學生自己制訂教學目標,自己組織教學內容、安排學習順序等,鼓勵學生自己構建具有個人風格的學習,學生可以自己安排和控制學習活動,使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處於主動的地位。

在信息科技課堂上,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相同。在指導性教學活動下學習的學生,一般在測驗結果中易得到較高的分數;而在生成性教學活動下學習的學生,則在抽象思考、解決問題、創造能力、人際關係、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態度等方面,均有較爲優秀的表現。

在信息科技課堂中,教師設計哪種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確定,不同的教學活動有不同的內容適用範圍。

如果教學目標是學到紮實的基礎知識,那麼其涉及的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如計算機的組成原理、數據處理與算法實現、開源硬件與人工智能等,宜採用指導性教學活動。

如果教學目標是得到技能與素質的全面提升,那麼其涉及的應用場景豐富、內容相對靈活的綜合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如應用軟件創作計算機作品、設計解決問題算法並編程實現、開發物聯網應用項目等,則可利用生成性教學活動。

此外,有些內容可以安排多種教學活動組合完成。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根據具體的內容需求合理預設教學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教學情境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基於學以致用制訂評價標準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標準,採取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教育工作中的活動、人員、管理和條件的狀態與績效,進行質和量的價值判斷。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併爲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

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考試與測驗,以及教師教學工作過程(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評價方法可採用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等。

基於有效教學開發利用資源

新課標的重要改革內容之一,就是 逐步建構依據新課標要求、關注信息科技發展前沿、充分利用數字教學資源、適度淡化紙質教材、適應信息科技發展和新型人才培養戰略的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新模式。

爲此,要建立分工明確、分級負責的資源建設和利用機制,結合信息科技課程學習特點,開發豐富的多種媒體類型的數字資源,搭建支持信息科技教學環境的實驗室資源,推動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和迭代更新。

教師要因地制宜遴選符合教學要求、體現育人價值的資源,並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對已有案例或素材等進行二次開發與迭代。教師不僅要充當教學過程中教育資源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更要主動成爲教學資源的建設者和優化者。

總之, 面對新課程、新標準、新內容、新要求,完善教學設計是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高質量教學的關鍵環節,各級教育部門和學科教師應早做準備,確保信息科技課程穩健起步,紮實推進。

本文作者:

王超智

河南省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中心

文章刊登於《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4年第06期

引用請註明參考文獻:

王超智.堅持信息科學素養培養,夯實信息科技核心能力—對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4(06):27-29.

歡迎訂閱

點擊圖片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