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珍惜隱隱浮現的民共互信曙光

旺報社評

賴清德以「祖國論」爲出發,接受中華民國113年的歷史脈絡與現狀,形同放棄法理臺獨。接下來,如果賴清德能說到做到,持續堅定捍衛「中華」的立場,那麼,可能導致兩岸陷入終局之戰的「臺獨」將不復存在,將是兩岸重建政治共識,重回和平發展的契機。但前提是兩岸要互釋善意、累積互信。

中華民國 民共都不消滅

賴清德發表113年國慶演說後,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稱,繼續鼓吹「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是宣揚分裂主張,煽動兩岸敵意對抗;並說,堅持臺獨立場、充斥對抗思維,是蓄意加劇兩岸緊張局勢,破壞臺海和平穩定。

多數臺灣媒體對國臺辦的發言,以「全面否定」的角度描述。的確,北京對賴清德信賴不足,但若要將此超譯爲北京全面否定臺灣當局,進而指控對岸意圖破壞臺海和平,爲併吞臺灣改變現狀找理由,無疑是嚴重誤解北京的基本對臺立場。

什麼是北京的基本立場?簡單說,就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上,追求兩岸和平統一。至於「統一」又是什麼概念?自習近平提出融合發展、心靈契合的對臺政策路徑後,其實對「融合」的追求已超越「和戰」的思考。至於兩岸又該如何「融合」,則有待共同發揮智慧凝聚最適切方案。無論方案爲何,前提是彼此心甘情願。

就北京主觀意願而論,真有如民進黨口中所言要「併吞臺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令人扼腕的是,臺灣內部始終有一股力量虛構假象,製造恐懼,形塑敵我,謀求一己之利,從蔡英文至賴清德,兩任政府都對此操作樂此不疲。

例如,去年底賴清德在總統候選人辯論會說,「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還是共產黨?如果是民進黨,爲什麼民進黨已兩度執政,中華民國還在?」執政後主持黃埔建校一百週年校慶活動也說,陸軍官校全體師生要體認新時代的挑戰,就是面對中國強勢崛起,破壞臺海現狀,視併吞臺灣、消滅中華民國爲其民族大業之偉大復興。

賴清德嫡系立委林俊憲近日公開聲稱,中國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支持中華民國的國民黨卻不敢批判,並以此邏輯責怪國民黨不敢反共。上述講法是綠營長年以來「芒果乾」的宣傳策略。但,看看馬英九時代,大陸不承認中華民國,兩岸不是合作得很好嗎?臺灣不是還參與了聯合國世衛與民航組織的活動嗎?可見所謂「消滅中華民國」是推卸責任的無稽之談。

揚棄去中 創造融合條件

民進黨運用這套宣傳模式已臻出神入化,甚至讓國民黨難以招架,但隨着賴清德國慶演說正面肯認中華民國後,這套論述應隨之改變。

賴清德展示了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也承認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與傳統獨派主張揚棄中華民國、制憲建立臺灣國有明顯的區隔。加上他於國慶晚會提出「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衆的祖國」的「祖國論」,更能確認賴清德認同的中華民國,是「在大陸38年、在臺灣已75年」的113歲的中華民國,意味着他準備接受「中華」兩字。

若真正放棄臺獨又迴歸中華,北京就失去武統的動機。所謂「併吞臺灣」、「消滅中華民國」,就全部是不成立的假議題。當下值得兩岸共同思索的是,民共雖無互信可言,但一方實質放棄臺獨,另一方維持和統方針不變,發展政治關係、建立互信的曙光已隱隱浮現,雙方應如何珍惜這難得的歷史契機。

期許已初步釋出善意的賴清德,能持續在承認中華民國、放棄法理臺獨的基礎上,進一步透過政策的推動,爲兩岸融合創造具體條件。最顯而易見的舉措,無疑是重新檢視「去中化」的教育及文化政策,去除斷代史觀,迴歸1911年以來的中華民國爲主體,若能做到這一點,將有助民共破冰,化干戈爲玉帛,兩岸心靈契合也隨之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