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借鏡健康碼 冬季防疫超前部署
旺報社評
世衛組織和傳染病專家一直憂慮,新冠疫情將在冬季反彈,果然不幸言中。進入11月以後,全球每日報告新增病例數經常突破60萬。美國近來每日新增病例數持續突破15萬;大陸11月9日上海浦東新區報告確診1例以來,多個省市也陸續報告了個別案例;臺灣病例數也明顯上升,其中11月13日新增8例,是4月19日以來單日新增病例最多的一天。
新冠病毒易在低溫環境存活,越是溫度低的環境,存活時間越長。進入冬季以後,無論是空運、陸運、海運,各種運輸環境都類似於冷鏈系統,爲病毒傳播提供了適宜的載體。而全球疫情整體上居高不下,無論是人員流動還是貨物流動,污染源在各國之間流動的風險明顯增加。
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防控難度進一步增大。但比較年初乍面對新冠疫情時的恐慌與手足無措,經過10個多月的「相處」與「交手」,人類認知新冠病毒、抵禦新冠病毒的能力在增加。尤爲重要的是,各國深切意識到要抱團取暖,近期密集的全球峰會活動,從APEC到G20,各國都發出了攜手抗疫的聲音,取得許多共識。因而,只需正視疫情風險,切實行動起來,就能削弱疫情風險。
在內部層面,一是防人與防物並舉。此次大陸出現的疫情來源,無論是上海機場的航空集裝器,還是天津的進口食品以及各地出現的冷鏈食品包裝袋,均提示「物傳人」的風險,因而防「物」應作爲一個重要的預防方面。海關應加強檢測,就每批貨物檢測核酸、外包裝消毒,大幅提高抽檢率,將受污染物品堵在「門」外。目前大陸航空公司已經建立了航班熔斷機制,對於進口食品不妨也建立熔斷機制,根據發現核酸檢測陽性的次數,予以一段時間的暫停進口。
二是高風險領域從業人員應做好專業防護。比如海關、醫療機構、冷鏈、食品相關行業,工作人員作業時應戴口罩、戴手套、戴護目鏡等,並對環境進行定期檢測。高風險人羣在自願情況下優先應急接種疫苗加以防護。今年7月,大陸正式啓動了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目前大陸有5支疫苗進入了3期臨牀試驗,已接種數十萬受試者,未收到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日前,浙江嘉興、義烏等多地已開放新冠疫苗緊急接種預約,四川省已經開始了新冠疫苗的採購工作。
三是民衆宜繼續做好常態化防控基本措施,包括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不能掉以輕心。
大陸應對新冠疫情已累積了較爲豐富的經驗,可以參考。比如,對入境人員的全檢測和死循環管理;對發現病例地區的高效檢測:此次上海浦東機場發現本土病例後,當日連夜對上萬名工作人員進行核酸檢測,贏得了時間;動態清零策略,保障整個大陸國民經濟和生活的正常運轉。
國際層面,則要通力合作。近期召開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12次會晤、亞太經合組織第27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國集團領導人第15次峰會等對加強全球抗疫合作、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均發出了積極聲音,並加深了國際共識。
首要且緊急的是疫苗合作。目前全球約有10款疫苗進入臨牀3期試驗,具有疫苗研發能力的國家之間選擇競爭還是合作,決定了人類抗疫的進展。各國應加快本國疫苗研發進度並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協調整合資源,公平有效分配疫苗,使得更多發展中國家民衆也能儘快享用疫苗保障。
其次是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轉。大陸已經同印尼、南韓、新加坡等國開通了疫情期間人員流動「快捷通道」,可以在相關國家和地區間加強標準與政策對接,建設更多人員流動便利化網路。在貨物檢測與防疫上亦可建立聯盟,加強全球範圍內貨物流通的安全。
再次,可結合數位化推動國際防疫健康資訊互認。大陸領導人在今年G20峰會上提出「建立基於核酸檢測結果、以國際通行二維碼爲形式的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希望更多國家參與」。在大陸,展示手機上的智慧健康碼,它能確認過去的行程風險和健康狀況,爲個人的自由出行和公共衛生安全提供保障。
進入11月後,臺灣確診案例已突破600例,累計達625例,顯見冬季新冠疫情再起,不可輕忽。除積極爭取更多疫苗之外,在人員流動方面,可借鏡或參與大陸施行的健康碼互認機制,刺激經濟與有效防疫兩不誤。人類社會並不怕風險與挫折,重要的是,在預見風險、汲取教訓與經驗之後該如何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