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社評

大陸內需與投資低迷,但製造業加速升級,帶動外銷暢旺,無人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以及3D打印、智慧製造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逐漸顯露。此外,大陸在人工智慧、腦機接口、基因編輯、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研發有成,已展開產業佈局,應該很快就可以看到成果。

扶植高新技術產業

大陸持續大幅增加對科技創新的資金與政策投入,2022年投入達3兆人民幣,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包括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腦及辦公設備製造業等)達到6507.7億元,多年來研發經費增速始終保持在兩位數。加上充分而有規畫的政策投入,使大陸高技術製造業能夠在多個領域逐漸開花結果。

大陸已建立29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研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涵蓋動力電池、機器人、積體電路、數位化設計等領域。政策扶持專業化、精細化、有創新力的中小企業,受惠企業達1.2萬家。日益開放的科技創新體制,爲製造業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今天,大陸在多領域同時投入研發,更以開放姿態擁抱國際科技合作,希望藉此增加突破性技術創新的機率。華爲在世界多地建立研發中心,比亞迪引入輝達的技術,國際合作使他們加速成爲世界一流科技企業。

大陸近年提出「建設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改革制度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才流動的壁壘。持續擴大服務業開放,讓科研和技術服務外企進入大陸,允許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技創新項目,及擔任新型研發機構法定代表人等。大陸還積極舉辦中關村論壇、世界智慧大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全球性科技交流平臺,加速技術向產業的轉化。

臺灣受經濟體量小、外向型經濟等因素限制,很難在高科技產業「多領域大投入」,但臺灣長期努力在高科技特定領域領先世界,若能與大陸共享資源、技術和市場,當可爲臺灣帶來更多選擇,改變優勢產業單一化、數位化轉型緩慢的現狀,發展基於技術與運營模式創新的自有品牌。

兩岸產業合作高技術製造業佔比不小,但合作領域單一,臺商與當地優勢產業集羣、產業鏈聯繫不夠緊密,譬如傳統臺商聚集地崑山,多年來臺商專注在電子信息、光電顯示、精密機械等領域,與當地產業聯繫不多。近年大陸新興產業發展迅速,臺商錯失許多大陸經濟「轉型」紅利。

臺企有望更多活路

另一個臺企基地東莞的發展,利用粵港澳灣區產業集羣資源,向生物科技、智能製造轉型。近期完成招商的莞臺高新產業園區進駐的11家臺資企業,涵蓋數控裝備、新能源汽車零組件、智慧家居智能製造、產業數位化賦能平臺等領域。

兩岸官方直接溝通困難當下,既有的京臺科技論壇、兩岸企業家峰會等交流機制,應可發揮更大作用。事實上,在這些機制引導下,兩岸產業合作正在不斷升級。「兩岸新能源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在江蘇常州成立;河南鄭州舉行的「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對接活動」,兩岸在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智慧農業等領域簽署了6個項目。

前總統馬英九兩次赴大陸,先後參訪大疆、比亞迪、三一重工、重慶賽力斯等高科技與智慧製造的代表性企業。大疆在全球民用與事業用無人機市場佔有率超過80%,在全球商用無人機企業中排名第一;比亞迪2023年第四季汽車以52.6萬銷量攻上全球榜首,全年全球銷量超過300萬輛。

臺灣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49.4%,雖爲去年3月以來最高,但仍未能擺脫已連續14個月的緊縮(低於50%)困境。中經院院長葉俊顯解讀,美國與大陸的訂單回溫,帶動部分產業新增訂單指數、生產指數轉爲擴張,但整體展望相對保守。用普通話說,除半導體相關產業前景看好外,其他產業並不樂觀。

大陸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兩岸交流若能開放,應可爲臺灣經濟找到更多活路,希望520就職演說能爲兩岸交流開放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