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從賴清德留白處爲兩岸謀出路

社評

賴清德的就職演說令人失望,固然向大陸釋出重啓兩岸交流的意願,但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礎」或「中華民族」等問題上,完全沒有迴應,強調臺灣與世界、忽略臺灣與大陸,只提了《中華民國憲法》,承諾「秉持『四個堅持』,不卑不亢,維持現狀」。總體而言,他的就職演說沒有意外、沒有暴衝,對瀕臨戰爭的兩岸關係來說,沒有好處,但也不添亂。

就職演說 令人失望

賴清德受其臺獨背景、中美博弈激化、大陸灰色地帶施壓一波強過一波、40%選票少數總統、藍白立法院緊密合作等5個因素的侷限,選擇了對大陸強硬,因而失去中華民國總統應有的高度,讓人失望。

衆所周知,賴清德從政之初就主張臺灣獨立,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還當着大陸官員的面大談臺獨。去年競選總統期間,賴清德曾對外媒表示「不必另外宣佈獨立」、「沒有獨立路徑」,但也撂下「《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臺灣總統走進白宮」等暴衝言詞。各方面對賴清德的政治立場、政治風格都非常清楚,不會有過高期待。

但自5月20日起,賴清德就不再只是賴清德,而是向《中華民國憲法》宣誓效忠、須接受民意和在野黨監督、受中美戰略競合與國際格局制約的總統。從上述角度解析賴清德520演講,與其關注和琢磨他「說了什麼」,不如看他「沒說什麼」,從520演講「留白」處來思考如何促進兩岸和平穩定。

首先,賴清德就職演說對臺獨問題堪稱小心翼翼,用「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取代「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也就是說,賴清德作爲中華民國總統,即便要表露臺獨本性,也要遵守中華民國體制。代表賴清德政府與民進黨心知肚明臺灣不可能獨,因而不提修憲、制憲,何況還有藍白多數立委的制衡,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不存在法理臺獨的可能。

當然,有人會期許賴清德勇敢走出一步,以負面表述的形式與臺獨保持距離,例如仿照陳水扁「四不一沒有」,或者拋出凍結《臺獨黨綱》等。不過,這種期待未免天真,而且會陷入無休止的概念糾纏。賴清德承諾新政府將「不卑不亢、維持現狀」,而所謂的「現狀」,就是兩岸尚未統一、臺灣無法獨立、中華民國政府治權無法及於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無法治理臺澎金馬。

恢復交流 累積互信

兩岸政治分歧之所以難解,就是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並存的兩個政府、兩個國號、兩套憲政體制。賴清德在就職演說重申蔡英文任內「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表述,固然是一個不嚴謹的法律概念,但賴清德並未說「臺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或「臺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傳統臺獨論述,說明賴清德已務實的默默「去臺獨」,但尚未找到,或不願面對兩岸之間歷史和事實的連結,雖辜負了人民的期待,但仍不至觸發危機。

其次,賴清德就職演說強調臺灣與美國的緊密關係,但沒有渲染臺灣民族主義,沒有說「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而是提出「臺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作爲兩岸關係的總目標,重申勝選之夜提出的「以對話代替對抗,交流取代圍堵」並增加「進行合作」的表述,在陸客觀光、陸生來臺的具體議題上表露善意,迴應了習近平、王滬寧在過去1個多月來會見藍營人士時釋出的恢復交流訊號。

兩岸政治現實人盡皆知,共產黨、民進黨之間各有堅持,短期內難以化解分歧,不能奢望民共破冰、兩岸重啓協商,但雙方如能在相互喊話的場合中,透過「留白」方式擱置爭議,尋求交流對話的最大公約數,再透過陸客、陸生等具體政策,自下而上地展開兩岸交流合作,便有機會共同繪製「和平共榮」藍圖,但關鍵還是在於,雙方必須要共同維護「兩岸交流」的最基本共識,逐步累積互信,避免又回到封閉、割裂、對抗的老路。

展望未來,開放民間交流是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第一要務,大陸強硬反獨、堅定促統不會放鬆,管控風險和危機非常重要。兩岸民間交流能否克難前行,考驗着兩岸執政者的耐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