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避免讓反傾銷調查升級

社評

大陸商務部決定對臺灣聚碳酸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工程塑料)展開反傾銷調查,引起國內石化業者關注。石化是臺灣出口主力產業,其中以大陸及香港爲首要出口地區,陸方政策的調整或更動,難免對臺灣業者造成影響。臺灣石化產品出口至大陸平均關稅約6.5%,較日、韓爲低,產品頗具競爭優勢,任何可能影響未來產品售價的舉動,當然受到業界矚目。

臺灣業者未放棄大陸市場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臺灣石化產品出口市場,大陸及香港佔比高達35.1%,比排名第二、第三的越南(6.6%)及馬來西亞(6.3%),高出近3成。單就聚碳酸酯而言,依據大陸商務部統計,2021年臺灣進口高居第一,達23.1%,領先韓國19.5%及泰國13.3%。一旦反傾銷案裁定通過,課徵高額反傾銷稅後,市場競爭優勢將大大削弱。

兩岸加入WTO後,大陸對臺灣立案的反傾銷調查超過十件,品項範圍涵蓋石化、紡織及鋼鐵等產業,近期則以石化爲大宗。國貿局網站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止,臺灣仍有1項塑橡膠及其製品、5項化學品被大陸課徵反傾銷稅,稅率從3.8%到56.1%不等。這6項產品中,4項課稅期間已超過10年,最長已持續15年,顯示臺灣石化產業在大陸發展,一直飽受反傾銷稅所擾。

儘管如此,考量背後龐大市場商機,即便在價格競爭上得面臨高額逞罰性關稅,臺灣業者始終沒有放棄大陸市場。但需要注意,此次聚碳酸酯反傾銷立案調查跟過去不同,這次只針對臺灣廠商,並未涵蓋其他國家。而且,距離最近一次正丁醇反傾銷的新案調查(2017年12月),已間隔5年。從橫剖面與縱剖面的角度來看,確實不太尋常,將挑動兩岸本已高度敏感的神經。

對於臺灣相關業者而言,這次調查可能會讓經營處境變得更艱困,但往好處想,未嘗不是一個轉機。既可喚醒業者的風險意識,又讓業者體悟,經營大陸市場不能只靠價格優勢,而必須通盤考量整體佈局策略,甚至藉由高值化發展提升產品售價,才能適當規避像反傾銷稅這類非市場風險。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升級與兩岸關係日益緊張下,業者更須及早因應變局、預作準備,纔不會陷入進退兩難困境。

給予臺商更好的發展空間

以石化產業爲例,一再成爲大陸反傾銷調查主要對象,就是因爲出口高度集中於大陸,且採低價競爭策略搶佔市場,很容易引發當地業者的反感。對此,實際可行的因應方式除進行出口市場多元佈局外,也可反其道而行,深化與當地業者的合作,擴大在地生產比重、從外銷轉內銷,畢竟市場就在這邊。當然,最好的做法還是拉高自身產品附加價值、避免低價搶市,甚至進一步開發利基產品,藉由拉高競爭力來拓展大陸市場。

另一方面,正好也可趁此機會,讓大陸當局瞭解臺商在陸營運的困境。尤其是面對嚴格封控與經濟下行壓力,臺商處境本來就相對嚴峻,勢必更難忍受額外的關稅打擊。過去兩岸在進行經貿談判時,北京一再強調,即使兩岸都是WTO成員國,但兩岸經貿仍屬大陸主體與其單獨關稅區之間的經貿關係。換言之,在北京眼裡,兩岸經貿事務,仍是大陸內部事務,而非國與國之間關係。這也代表,在兩岸一家親的思維下,北京在看待兩岸事務,絕對不能單獨從商業利益角度切入、在商言商,而應迴歸惠臺本質,幫忙解決臺商所面臨的反傾銷問題。

爲了兩岸長遠發展着想,大陸應審慎處理反傾銷調查,避免讓事件升級,危及臺商生存環境。更重要的是,不要單純考量商業利益,而是如何在當前嚴峻的地緣政治情勢下,給予臺商更好的發展空間,深化兩岸合作的基礎,最終協助大陸完成產業升級轉型目標。民進黨政府也應以經濟爲重,盡一切力量與大陸溝通,設法解決雙方的政治糾結,讓臺商在大陸安心經營,爲臺灣創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