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原標題: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作者:黃瑾 唐柳(分別系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助理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範疇,必須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認識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把握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條件與要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意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保持一定的經濟總量增速,而且強調經濟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隨着傳統要素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逐步減弱,新質生產力將會帶來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動力的深層次變革。承載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擁有複雜的產業鏈供應鏈系統,上下游產業耦合性高,在發展過程中持續衍生出新的生產環節和產業部門,打破了原有傳統產業之間的界限,能夠促進先進產業集羣、融合創新發展平臺的形成與發展。與此同時,新產業污染低、耗能少、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而且處於產業週期的萌芽期和成長期,能夠爲經濟發展和生產力躍遷提供強勁動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能夠推動商品服務質量的改進,並且創造出新的需求,有助於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的優化,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於加快提升國家競爭能力。縱觀歷史進程,誰牢牢把握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誰就在世界發展中佔得先機。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全球生產力體系和經濟體系向着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斷演進。世界各主要國家爲搶佔生產力發展制高點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科技創新成爲國際戰略博弈的重要內容。一些西方國家出於自身狹隘利益訴求,對我國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進行打壓,對我國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威脅,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爲戰略必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能力,保障國家安全。

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伴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無論是勞動者個人生活需要,還是勞動者共同生活需要,都需要以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爲前提。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符合需求結構升級趨勢,能爲人民羣衆創造更爲豐富、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推動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依賴於科技進步。馬克思高度重視科技對於生產力的巨大作用,他指出“勞動生產力是隨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髮展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中包含着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比如新的科學發現、新的製造技術、新的生產資料、新的產品服務。與以往科技創新領域相對集中不同,以人工智能、5G技術、量子信息、生物工程技術等爲代表的新科技涉及領域衆多,涵蓋了實體產業與虛擬經濟,特別是一系列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處在科技發展的“無人區”,聚合效應明顯,應用場景廣泛,體現了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協同,其技術演進路線呈現非連續性和不確定性特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深刻認識新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的巨大作用,把新科技的研究運用及由此催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放在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位置。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依賴於新的生產方式。孤立的生產要素自身並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生產力是通過一定的社會形式將生產要素有機結合的系統力量,“凡要進行生產,它們就必須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繫着的”。聯結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生產方式可以從企業內部的勞動過程考察。在工業化過程中,勞動過程表現爲由分散走向集中的特點,生產資料、勞動者及彼此之間的空間聯繫緊密,規模效應凸顯,生產週轉時間和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勞動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而在智能化背景下,生產方式出現了深刻轉變,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發生了質變。通過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平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之間不再需要進行特定時空下的直接物理結合,而是通過智能化體系實現對勞動對象的控制和轉換,勞動者可以遠離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場所;人工智能還能對生產需要的訂單量、勞動量、設備利用率等進行精準預測,產品的模塊化技術支持柔性生產,供應、製造、銷售不同環節的協調成本降低,企業可以對市場多元化需求進行快速反應;依託數字系統,產業組織發生深刻變革,原材料供應商、製造企業以及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物流運輸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全面貫通,形成了以消費者爲中心、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爲核心標誌的全產業鏈集羣。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生產力—生產關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範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脫離生產關係的變革。其一,新質生產力需要更加健全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相較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意味着更高水平的社會化大生產。爲了協調“越來越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看待”的社會化大生產,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必須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協調好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係,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等。其二,新質生產力需要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相較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意味着更有活力的創新主體。爲了激發“創新是第一動力”的主體活力,要全面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促進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充分競爭,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要素向優勢企業聚集。其三,新質生產力需要更加完善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相較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意味着生產力要素間更高水平的協同匹配。完善由市場配置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知識、數據等生產要素,並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有利於推動各要素的便捷化流動,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的導向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施策重點

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長期規劃,調整和優化生產力結構佈局,注重引導市場行爲和社會預期,避免同質化無序競爭,爲新產業新業態孕育、發展創造良好社會條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既發揮好政府的戰略導向作用,也發揮好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推進制度型開放,從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放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新質生產力要素順暢流動。

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必須深刻把握基礎研究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支撐性、長久性作用,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包容探索性失誤,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重大科技創新涉及多學科交叉融合,參與人員多、資金消耗大、攻關週期長,要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爲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成果涌現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新技術的不斷突破離不開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要進一步完善各類人才選拔培育機制,打造科研人才培養平臺,堅持創新不問出身,深入實施揭榜掛帥,鼓勵各類人才脫穎而出。暢通教育、科技與人才的良性循環,弘揚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讓更多青年才俊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大顯身手。

大力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瞄準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高端裝備製造、商業航天、生物製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量子、腦科學、基因技術等未來產業,做好前瞻性部署,厚植髮展新優勢。各地區各部門要立足自身特點,結合區域稟賦條件,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產業佈局。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和應用空間,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大數據中心、移動終端建設,實現網絡貫通、萬物互聯,放大新型基礎設施乘數效應。加強傳統產業升級,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改造傳統產業鏈供應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取得新成效。加強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提升企業數字管理和柔性管理水平,打造“數字工廠”“燈塔工廠”“未來工廠”,更好適應柔性製造、個性化生產新範式要求,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0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