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門口的臺階爲什麼又高又長

從古至今,圖書館作爲收藏保管書籍及其他紙質文獻資料的重要建築,被視爲知識的寶庫和文明的殿堂。圖書館門口延伸至主入口的 ”知識的階梯“,讓前來求知的人們難免多費些腿腳,望“階”興嘆。

一般情況下,主層(及主入口)一般設在建築物的底層,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方便人的進出。

但實際上,有不少圖書館會將主層擡高,設在二層。將主層擡高就需要增加通往入口的臺階設計。

其實,擡高的入口加上費膝蓋的臺階,並非是建築設計師們的刻意刁難。

根據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主層面積的大小需要根據圖書館總體規模設計。對於一定規模的綜合圖書館,僅僅一層很難完整裝下館內所有功能。

建議主層的最小面積

以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杜廈圖書館爲例,地上建築共五層,總面積53000平方米,每層約10000平方米,分爲3個服務區。有限的主層面積,對於多層的圖書館建築來說,就意味着必然要將部分功能空間從主層分離出去。

爲了館內空間的合理配置,同時滿足不同羣體的使用需求,一些圖書館選擇將內部業務房間設在底層,利用架高的主層,將內部內務工作空間與一般讀者使用的空間隔離開,實現不同使用人羣的分離,避免相互的干擾[1]。

比如,採編人員等圖書館內部工作人員需要長時間在安靜的環境中集中伏案工作。流動熙攘的讀者人羣則可能會對他們的工作造成干擾[1];流動圖書的進出口放在地面層,也可以方便圖書的水平入庫[2]。

將辦公區放置在圖書館底層,有利於不同人羣的分散,館員得以安靜辦公

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圖書館出於資料保護的目的,會選擇將藏書室設置在主層下方,因爲底層的室內環境更穩定更可控[3]。

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的圖書館主館,作爲全校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面積約4.3萬平方米,也將部分年代久遠的藏書放置在位於底層的密集書庫。

作爲知識的寶庫,圖書館不僅要爲人創造舒適的空間,還是圖書資料與各類檔案的“避風港”。爲了書籍檔案的“保質保鮮,延年益壽”,圖書館在設計建造時要充分考慮如何創造適宜且穩定的微環境條件,儘可能避免館內環境波動[4],因爲短時間內上下浮動的環境條件最容易對藏品產生危害[5]。

爲了保護書籍,圖書館需要提供適宜的室內環境條件

根據國際圖書館機構聯合會發佈的圖書館資料保護與處理指南,館內的溫度、溼度和光照等條件也必須謹慎拿捏。

一般來說55-65%的相對溼度最爲合適,資料受到的機械性損害減至最小,對資料保持活性有利。而超過65%時,不僅會導致資料的粘合劑變軟,失去粘合作用,還容易誘發黴菌問題,造成更深的傷害。不僅如此,溼度與溫度的起起落落,會影響藏品材料的尺寸和力學性質,造成傷害[5]。

光照條件的穩定舒適也不容忽視。不僅光線本身的能量會加速材料的氧化分解,還會改變溼度與溫度,帶來連鎖反應,給書籍資料造成多重打擊。爲了達到理想的光照條件,一般來說,在庫存地點直接去除自然光源是最爲便利的上策[5]。

爲了保護書籍,圖書館需要提供適宜的室內環境條件

因此,有的圖書館會選擇將密閉書庫放在建築的下部,處於半密閉或者全密閉的狀態,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書庫防塵,同時傳熱和散熱少,室內微環境較爲穩定、涼爽、乾燥。

有時候,光考慮室內環境的調控還遠遠不夠。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建築設計還必須“因地制宜”[4-6-7]。外部的自然條件也可能影響着建築師對於主層高度的設定。

西南、華南、華中、東南沿海等地區潮溼季節相對較長,土壤和空氣中水分含量大,在降水量較大的雨季,容易發生書庫潮溼、發黴的現象。

入侵的水汽會對善本和寶貴的紙質資料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因此防潮防水問題對於南方地區更加突出。

對於處在溼潤的南方的圖書館,設計建造上也需要採用一系列繁雜的防潮處理。一些地區的圖書館採用架空、架高主層方式來避免繁雜的防潮處理[1],還可以更好抵禦強降水帶來的城市內澇、積水等對圖書館的影響[5],同時兼顧功能區分散佈局的目的。

可見,架高的主層有時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地理條件的保護性策略。

除了滿足特定的功能,圖書館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造,附加有象徵性功能。

高大的臺階可以增加圖書館的莊重感

作爲文化建築的一種,圖書館建築往往是一個城市、社區、學校的精神文明標誌和文化窗口。階梯作爲構成建築的重點要素之一,搭配主樓體的設計從視覺感官上帶來莊重感,可以增強圖書館的地標感和象徵性功能[8-9]。

許多高等院校,往往將莊嚴肅穆、氣勢雄偉的圖書館建築放置在校園突出的位置,通過一定的建築形式和設計風格,使之成爲校園的地標[10]。

作爲有着百年曆史的老牌名校,圖書館是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校園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總建築面積35935平方米。圖書館北立面兩側自然張開,如一本打開的書,中間便由諸多臺階構成自然通道,顯得恢宏大氣,極富韻律感,也因此榮獲了2006年度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書山有路勤爲徑”,來都來了,爬個五六七八九十節臺階也問題不大吧!

參考文獻

[1]呂樾. (1979). 圖書館建築設計 (第1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李明華.,沈濟黃., &於鐵男. (1994). 論圖書館設計 國情與未來 : 全國圖書館建築設計學術研討會文集.

[3] 劉榮伶,&李然. (2020). 技術·形式·環境——西班牙三座社區圖書館設計策略討論. 新建築, 5, 21–26.

[4]李曉. (2023). 圖書資料和紙質檔案的防護措施及處理. _造紙信息_, (12), 119-120.

[5]Adcock, E. P., Varlamoff, M. T., Kremp, V., & Center, I. P. C. (2006). 圖書館資料保護與處理原則.

[6]王昭. (2012). 因地制宜建設綠色圖書館——中國臺灣北投圖書館成功案例解析與啓示.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2(4), 107–110.

[7]陳廣達 關瑞明. (2015). 高校圖書館建築設計的地域性表達. 華中建築, 33(12), 75–78.

[8]Dahlkild, N. (2011). The emergence and challenge of the modern library building: Ideal types, model libraries, and guidelines,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_Library Trends, 60_(1)

[9]Lushington, N., Rudorf, W., Wong, L., & Blake, N. (2018). _Libraries : a design manual_. Birkhäuser.

[10]林立 宋瀅. (2014). 淺談高校圖書館建築設計——以江西理工大學圖文信息中心爲例. 圖書館研究, 44(4),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