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美改稱蔡英文「臺灣民選代表」? 國務院用語曝玄機

川普故意拿臺灣問題在言辭上激怒北京,最後贏了嘴皮卻輸了選舉。(圖/Shutterstock)

美國國務院就共機擾臺發表聲時呼籲大陸停止對臺在外交、軍事與經濟上施壓,並與臺灣當局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不過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表述臺灣當局使用「臺灣民選代表」(Taiwan’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字眼,引起外界擔憂拜登政府對臺政策從川普時期的做法大幅後退。美方不稱「臺灣蔡總統」或「臺灣政府」,讓對許多綠營支持者造成不小的心理挫折,這主要還是來自於過度吹噓外交成果,對川普政府狂飆美臺關係的做法存在不切實際的期待,難免在拜登政府迴歸正途後受到傷害。

其實在過去美國國務院與臺灣交往內部指引中,早就有對臺灣官員稱呼爲「代表」(representatives)的用法,這項存在數十年的指引中明確規定:美國官員稱「臺灣」而不能稱「中華民國」、稱「地區」或「經濟體」而不能稱「國家」、稱「臺灣當局」而不能稱「臺灣政府」、稱「臺灣代表」而不能稱「臺灣官員」、雙方的關係是「非官方關係」而非「外交關係」使用等等,此外在駐地機構名稱官銜、往來名義與護照種類都有規定,都是爲了區別這是非官方關係。不過,這些稱謂用語指引也會隨着時間有所調整以適應實際需要,但維持「非官方」稱謂的原則不變。

在美臺過去交往過程中,雙方官員的來往秉持此原則還比較好辦,畢竟臺灣處於弱勢,很難有什麼要求。但情勢亦非一成不變,主要的變化發生在前總統李登輝任內首次赴美訪問。經過積極運作,李登輝終於在1995年獲得當美國總統克林頓同意他以校友身份到紐約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講,當時美國國務發佈消息時,使用的用語是「臺灣人總統」(Taiwanese president)李登輝。這次的李登輝在美國演講非常成功,但卻因此引發了影響深遠的臺海飛彈危機。

到了2000年之後小布希總統執政時期,他有一次在講話中提到臺灣時用了「國家」(country)的字眼,被眼尖媒體發現。事後媒體就此追問時,白宮的發言人迴應以與臺灣維持非官方關係的制式說法含糊帶過。當時可能是總統文稿撰寫人在白宮內,總統文稿亦不經國務院審覈,纔會出現此種差錯

前總統陳水扁曾以過境外交方式訪問美國,大幅提高了政治聲望,但後來卻因過度操作過境外交,加上誤判美方態度,遭到美方羞辱。圖爲2008年過境美國舊金山。(圖/本報檔案照)

在2003年陳水扁總統積極爭取以過境方式夾帶訪美目的,外界稱之爲「過境外交」,當時正是美軍炸燬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1999年)與美中在南海撞機事件(2001年)後的兩國關係低潮期,臺灣幾經努力後成功地讓陳水扁在紐約過境,美方同時也給予相當禮遇,除會見部分國會議員外,還有公開活動與接受媒體採訪。當時的小布希總統談及此事時對陳水扁的稱呼是「臺灣領導人」。

此事後來在溫家寶訪美時向美方抱怨,加上陳水扁2004年連任後聲望大跌,打算再次爭取過境訪美提高支持度,卻因誤判美方態度,2006年獲美方批准在阿拉斯加過境,陳水扁總統憤而取消過境計劃。當時美國務發言人麥可馬科迴應媒體詢問時表示,取消過境美國是「他」自己的決定,發言人一連10個「他」,既無「陳總統」,也無「臺灣領導人」,以此表達美方的不滿。

綠營與其外圍組織經常拿「正名」做爲選舉動員的手段,但最後都證明只是虛晃一招。圖爲臺獨社團舉辦正名活動,希望籃球協會在舉辦瓊斯杯時,棄用「中華隊」改用「臺灣隊」的名稱。(圖/陳怡誠攝)

到了馬英九擔任總統時期,美方依照陳水扁時期的稱呼,對過境的馬英九爲「馬總統」或「臺灣領導人」,直到2016年才又發生重大變化。當時由於川普本人與競選團隊成員不熟悉對華政策的敏感與複雜程度,在未就任時接了蔡英文的恭賀電話,引發大陸對尚在任的歐巴馬政府強烈抗議,當時還由國安會發言人普萊斯(正好與此次拜登政府的國務院發言人爲同一人)出面重申「一箇中國」政策。川普就職後接受國務院官員建議,用語上較有節制,但後來在其蠻橫作風下,在稱呼上益發不按規範行事,川普本人數度使用「臺灣總統」的用語,再次招來大陸的抗議。美國媒體認爲,川普此舉顯然是爲了激怒北京,而且也確實達到他的目的了。

誠如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所說,「美國總統(歐巴馬)談論臺灣所使用的措辭有時會有點不太精確,但這不代表什麼,外界過度解讀沒有什麼意義。」臺灣民主化之前美國常用「臺灣當局」的字眼,民主化之後則稱呼陳總統、馬總統與蔡總統,這些都是務實的稱呼,也是維持雙方互動時必要的方式。但如果臺灣自已要拿這些字眼大做文章,把美國官員的某次稱呼吹噓爲「外交成就」,未免也太過小題大作,這種做法將來也一定會碰到美國官員改口的時候,屆時爲幾個字眼忽喜忽憂,就像在臺灣內部搞「正名」活動一樣,只能騙騙自己,別人是當作笑話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