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要來了嗎?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

九邊(id: ertoumu893)

作者 | 九邊

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財評觀點和立場

最近有個消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央行說是要開始購買國債了。可能很多人沒啥感覺,不過我相信一點,過了很多年之後,回頭重新思考這些年發生的大事,這絕對是至關重要的一件。

爲啥這麼說呢?

咱們先聊一件別的事,是那個達利歐說的。他說他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正好是1971年,碰上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國選擇今後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元褪去了黃金的光環,再也不是“美金”了。而且當時還沒有“石油-美元”一說。

他當時覺得這是個天大的壞事,畢竟美元的信用是黃金給的,沒了黃金做背書,美元和垃圾有啥差別?這種情況肯定會反饋在股市上,股市暴跌,血流成河,自己一上崗就碰上這事,太慘了。

沒想到他去上班的時候,驚訝發現美股大漲,整個市場洋溢着樂觀向上的激情。

怎麼會是這樣?

也不復雜,美元徹底擺脫了黃金的束縛,今後再也沒有約束了,可不是要無止境的多發?美元多了,資產是不是得漲價?一個東西要漲價,肯定不能等着它漲了再買吧,是不是得提前下手?美股是美國最重要的資產,肯定會漲,所以大家提前買了。

不知道小夥伴們看懂了這個邏輯了沒,美元掙脫了黃金的約束,就要貶值,帶給了全社會漲價的預期。

其實最近一段時間,咱們人民幣也擺脫了之前的限制。

那人民幣之前是被什麼限制了發行量呢?一般來講,早期的人民幣是以外匯爲錨的,進來一塊錢美元,強制結匯後發行7塊錢人民幣。

後來轉變爲“以土地爲抵押”的發鈔,比如老百姓把房子抵押了,就可以貸到大量的錢,今後慢慢還房貸;開發商把地皮抵押了,也貸出來大量的錢;政府通過城投公司,也抵押土地往出貸款。最後創造出了天量流動性。

不過現在這個流程已經走不下去了,因爲老百姓不買房,開發商就沒法高價拿地,貸款也就出不來,社會上的資金也就少了。

如今整體處在一個很尷尬的狀態上。

從老百姓的角度講,現在很糾結,能不買房就不買房,能不貸款就不貸款,最好連消費也使勁壓縮。

問題是,所有經濟活動的底座就是老百姓的消費,要不賣到國外,要不賣到國內,反正得有人消費,老百姓的消費上不去,經濟活動就活躍不了。

哪怕國家可以通過投資拉動經濟,但是投資了那麼多工廠公路旅遊區,最終還是得老百姓去消費,不然投資也收不回去。

企業端就更痛苦了,老百姓不花錢,他們生意就不好做。哪怕這兩年熱火朝天的新能源,互相往死裡卷,利潤卻沒多少,絕大部分都在賠錢,都在指望政府的補貼。

國家之前的策略是降息,降息給市場投放貸款。

這個策略在過去幾十年裡都是好使的,只要給貸款,大家就會貸。不過回過頭來看,之前貸款主要去買房了。哪怕就在2021年,國家爲了救濟疫情中的困難企業,開始發經營貸,然後這些經營貸很多就進了房地產。

但是到了最近一兩年,好像失效了,大家就是不貸款,不但不貸,還在使勁往銀行存,現在人均十萬存款,如果一家三口存款低於30萬,屬於低於平均值。

M2已經上天了,但是市場穩如老狗。爲啥不貸款?咱們都是混社會的,你們自己不貸款的原因,就是全社會貸款上不去的原因。

從地方政府角度來講,就更艱苦了,除了五省兩市,其他地方政府都欠了一屁股錢還不上,每年的財政幾乎沒有盈餘。

這就好像一個家庭每年賺的錢都不夠花,還欠了一堆房貸車貸,怎麼辦?只能等着父母接濟了。對於地方政府來說,他們的父母就是中央。

中央作爲父母,它也沒辦法,只能是找其他富裕的兄弟弄點錢給窮兄弟,或者去銀行貸款。

政府之前的方案是先轉移支付,有點像父母找富裕孩子給窮孩子補貼。如果還不夠,就去發國債。

國債就是政府開一張借條,大家去買,到期連本帶利一起還給你。由於錢並沒有變多,只是從你手裡到了政府那裡,所以也不會有通脹。

但是這種玩法有個問題,政府把老百姓的錢借走了,老百姓手裡更沒錢了,也就更不消費了。這也是爲啥每次國家大規模發國債,對股市一般都是利空,因爲一部分市場的錢跑去買國債了。

所以這次央行開始買政府的國債,這下邏輯就變了,財政部印一張債券,央行印錢買走,政府的錢多了,也就可以花了,這樣市場上的貨幣憑空多了。

更深層次講,發行貨幣這事由“他律”變“自律”了。

有點像你減肥,如果你去了減肥營,每天配額給餐,吃不飽也不會多給你,這就是“他律”。無論是黃金爲抵押,還是美元或者土地爲抵押,都是有了外在約束的,不能無限發鈔。

一旦變成“央行買國債”,今後就得靠自律了,有點像沒人看着你減肥,心氣上來餓幾天,崩潰了就使勁吃。徹底沒了硬約束,今後到底發多少貨幣,怎麼發,全靠政府自律。

咱們有過減肥經驗的都知道,自律這玩意真靠不住,或者說真正能自律的並不多。政府也一樣,現在在搞“以債發鈔”的那些國家,無一例外都管不住自己的小手,長期看都在使勁印錢。

其實這種玩法,最早的是日本,後來次貸危機之後被美國人學去了。

只是他倆的玩法還是有差別的。日本是政府賣國債,央行買國債,買了之後政府手裡有錢了,政府優先救助那些大企業。

這些企業拿到錢之後並沒有擴大生產什麼的,反而把自己之前欠的錢給還了,並不去擴大產業,也不增加僱員,這就是顧朝明說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另一個玩這套的,就是美國,美國把錢直接給老百姓,讓老百姓自己選擇自己需要買點啥,百姓花出去的錢,也會進入企業,最後企業也被救活了。而且可以防止老百姓大規模斷供。

這個方案聽起來挺好,但是如果老百姓拿到錢,不花,全部存起來怎麼辦?到時候經濟沒救起來,企業沒得到錢,政府的救市彈藥也打光了。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美國政府選擇了給老百姓發錢,不過並不是一直髮到現在,當時用了大半年時間,發了三輪,總共發了一萬億左右。

做這事有啥難度嗎?看着沒有,不過這種史無前例的操作,誰也不知道會發生啥。不過伯南克自己研究了一輩子大蕭條,可能已經在心裡盤算了很多年這樣做的必要性了。

隨後的事大家應該也知道了,美國老百姓拿到錢,就買買買,不少錢流入了中國。當時咱們國家疫情控制是很好的,幾乎沒受影響,所以2021年是沿海製造業的高光時刻,一個標準集裝箱價格翻好幾倍,那些出口企業依舊能賺到錢。

再後來,因爲市場上錢多,專業的說法是流動性充沛,美股不斷刷新記錄,大家有錢,就去炒比特幣,那段時間加密貨幣也迎來了大爆發。

B站有很多街頭隨機採訪美國人工資的視頻,大家可以去看看,美國那邊這兩年大家工資基本增幅都在30%以上,很多行業都快翻倍了。當然了,工資漲,必然的結果就是通脹,美國那邊的小夥伴整體感受是,美元這幾年的購買力至少跌掉了50%以上。

當然了,他們通脹也跟非要貿易戰有關。美國想買中國的東西,得從東南亞繞一圈;俄羅斯想賣給西方石油,得去印度繞一圈。平白無故讓中間商吃了差價。

所以接下來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政府將會怎麼用從央行直接借出來的錢?

如果給企業,繼續保產能,大概率會延續日本的路線,因爲企業現在的問題不是缺錢,是缺購買力,大家買東西的積極性不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

如果政府把錢給老百姓,這又涉及一個問題,老百姓是選擇把錢存起來?還是花掉?

整體充滿了不確定性,可能大家不會像美國人那樣把錢花掉而是存起來。而且還涉及到一個問題,中國很多人其實並不認同發錢這個操作,甚至覺得都發錢等於不發。還有不少人覺得給窮人發錢,會導致富人更富,所以不能發。

我覺得可以先搞試點,翟東昇教授有個想法,可以先給年輕人發,畢竟他們是國家的未來,又有活力,不像中老年人,就知道存錢。

不過咱們大概率是繼續投資基建,投資科技公司,更重要的是,替那些債務壓力太大的地方政府還錢,還有以工代賑,不會直接發。

不管是給企業發,還是給老百姓發,還是拿去還債,只要貨幣發行的約束變成了國債,短期不明顯,長期看貨幣增量肯定是越來越大的。因爲全世界所有政府都有種抑制不住的衝動想多印錢,尤其是沒了限制之後。

所以長期來看,通脹是大概率的事。

因爲市場上的貨幣是越積越多的,遲早會超過商品總量,慢慢會變成堰塞湖,總有一天會衝下來。其實咱們國家M2已經遠超GDP了。

日本之前一直把通脹壓得很好,主要也是因爲中國這邊產能足夠強,用商品把他們的貨幣增量給稀釋了。此外他們的老百姓確實不太願意花錢,油鹽不進。但是他們那種不斷印錢的玩法,遲早有一天會決堤,這不就來了嘛,最近狂貶值,日本追求了幾十年的通脹終於來了。

所以我判斷長期看咱們也得通脹,畢竟通脹這東西本質就是個貨幣現象,一個勁地多發貨幣,通脹只是遲早的,相信大家也有這樣的常識。

大家可能納悶,如果通脹了,怎麼手裡能保值?

投資的事咱們不多講,不過一般來講,一樣東西符合下邊兩個條件,它在通脹週期就是保值的:

1、大家都喜歡,最關鍵的是有錢人喜歡;

2、產量死活上不去;

具體是啥就不多說了,教人投資,天打雷劈。

不過必須得說一句,對於普通人來說,最抗通脹的做法,可能就是把錢存銀行讓它慢慢貶值。

很多小夥伴還沒看清楚,咱們現在利率越來越低,背後的邏輯就是社會上賺錢機會是越來越少的。如果到了零利率,那就意味着就算零成本借你錢,你都賺不到啥錢,不然利率不會那麼低。

可能有小夥伴說,利率不是還沒到0嗎?

存款利率已經跌到2%以下了,而通脹目標是3%,你們感受下。

我傾向於覺得政府會想盡辦法解決通縮。通縮這個問題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很難解決,但是跳出規則就容易多了。我理解央行買債,以債發鈔,就是典型的跳出規則。

所以也別太糾結,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通脹洗劫什麼的, 沒大家想象的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因爲恐懼瞎投資。我見過的幾乎所有投資賺錢的,都是本來就有錢的;沒啥錢去投資,大概率更沒錢了。可能也是跟心態強相關,你用歡樂豆炒股,說不定你也能賺。

文章就寫到這裡吧,普通個體能做的其實並不多,咱們八九十年代也經歷過10%以上的通脹,也沒啥事。上班是對抗通脹最好的辦法,畢竟發的錢,最後總要流到基層,只是個時間問題。只要不發生惡性通脹,保持生產力,就沒啥問題。

☞東亞財評聚焦國內外熱門財經話題,品評有價值的商業人物和訊息。我們的宗旨,是讓大家在這裡,讀懂東亞,理解中國,擁抱世界。

廣告商務請加微信 131-6168-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