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中醫藥與老齡健康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醫內科學家仝小林
中醫藥與老齡健康
——在第二屆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上的致辭
仝小林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2.64億,佔比18.7%。老年人口數量龐大、老齡化進程加快、城鄉差距明顯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爲突出的三個問題。隨之而來,老年人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我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患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老齡健康整體暴露出患病比例高、發病時間早、帶病生存時間長等問題,健康老齡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爲國家戰略。目前,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骨質疏鬆、焦慮抑鬱等是老年人羣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病因複雜,起病緩慢、隱匿且常常多病共存,治療難度大,預後較差,給我國醫療衛生系統造成巨大挑戰。老齡化危機是全球面臨的人口問題,整個醫學體系都缺乏系統理論研究與實踐臨牀經驗。中醫藥是我國重要的醫藥衛生資源,在當前社會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醫更須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爲人口健康老齡化貢獻中醫優勢與力量。
一、中醫對衰老的認識
中醫典籍中有大量關於衰老表現及發生機制的論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自然過程,並且認爲衰老的發生與人體腎氣虛衰密切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也有論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認爲年到四十是衰老的起始,陰氣不足是衰老的重要原因。
人體衰老有一系列的特徵性表現——“呆遲弱損”。我在新病機十九條中總結爲“諸呆遲弱,四道虛損,皆屬於老”。“呆”指人體認知功能、記憶力、語言方面的衰退;“遲”指運動功能的衰退,表現爲動作遲緩、不靈活或反應遲鈍;“弱”指自覺嚴重疲勞感、易摔倒、平衡能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四道虛損”指人體四道之陰陽、氣血的虧虛,“四道”分別指水道、穀道、氣道與血道。其中氣道外與大氣相通,內與細胞交換,彌散周身,吐故納新,關於肺臟與皮膚腠理;穀道起於口,終於肛,攝入飲食,吸納精華,供奉營養,排泄糟粕;血道如同江河縱橫交錯,灌溉周身,榮百骸,養筋骨;水道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水量,排除廢物。衰老的病因,可歸結爲精虧(物質匱乏)、氣虛(能量不足)、神耗(信息失控)三大因素。
衰老的發生機制,主要與脾腎不足、氣血虧虛、脈絡瘀阻相關。中醫認爲腎爲“先天之本”,藏一身之精(物質),腎陽(能量)蒸騰腎陰(陰液),可化生腎氣,支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脾胃爲“後天之本“,有運化水谷精微(物質),化生氣血(能量)的功能;脈絡分爲大血管和微血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隨着年齡的增長,臟腑功能衰退,氣血不足,推動無力,絡脈瘀阻,進一步發展則會導致癡呆、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老年病的發生。
二、健康老齡化的中醫策略
中醫學具有整體觀、個性化及治未病的三大傳統思想。整體觀認爲,人的五臟六腑是一個整體,可以通過調整人體內部的穩態平衡來解決局部乃至全身的問題;同時,中醫治療具有個體化的特點,醫生針對患者的體質特點、疾病類型、刻下症狀開出專屬方藥,常一人一方,乃至千人千方;治未病也是中醫的特色理論,主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從患者的症狀、體徵入手,通過調節內在環境,恢復體內穩態,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這三大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導着臨牀,是中醫的特色與優勢所在,也使得中醫學對於預防和治療複雜老年疾病具有獨特優勢,中醫藥可貫穿老年人羣“養-健-醫-康”全鏈條。
1.老年病的中醫治療。中醫擅長調態治療疾病,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有一塊切開的西瓜,如何防止它腐爛呢?內科的常規治療是抗感染,外科是手術切除,而中醫則是將它冷凍起來,這就是中醫的調態思想。它通過調整人體內環境以及人體與外環境的關係來恢復健康狀態。而“老態”是指老年身體機能衰退所表現出的以“精虧、氣虛、神耗”爲核心的蒼老狀態。老年病治療的關鍵在於調節“老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醫面臨老年人常見的多系統複雜病因疾病,而我們的治療目標也不再僅僅是傳統的改善症狀,同時也要求改善理化指標以及多系統失調。在這種情況下,傳統中醫調態(辨證論治)就顯示出侷限性。因此我們提出靶藥概念,以增強中醫用藥的精準性。針對病靶,應用對疾病具有特定療效的靶藥;針對症靶,應用對臨牀症狀具有特定緩解效果的靶藥;針對標靶,應用對理化指標具有特殊效應的靶藥。
對於老年病中醫治療,強精聚氣凝神、態靶辨治同調、求衡求穩緩圖是三大總則。調態治療,以填精益髓、扶陽益氣和調神凝心爲要。填精益髓方面,地黃、枸杞子可補腎填精;牛脊髓、鹿茸、龜板可補腎益髓;補骨脂是補腎強骨之要藥。扶陽益氣方面,淫羊藿、仙茅(二仙湯)可直補命門之火,如同太陽;附子可補陽氣,如同陽光,消散陰霾;人蔘可大補元氣。調神方面,茯神、遠志、酸棗仁可養心安神;淫羊藿、仙茅可扶陽安神;龍骨、牡蠣、磁石可重鎮安神。除調態以外,老年病的治療還應重視“四道”的通暢。桂枝、陳皮等可通氣道;肉蓯蓉、鎖陽、火麻仁等可通穀道;澤瀉、茯苓、益母草等可通水道;紅花、三七、水蛭等可通血道。
舉一具體案例:患者,男,95歲,2013年12月20日初診。主訴:反覆昏倒半月,再發一天。現病史:患者半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發昏倒,伴四肢冰冷、神志不清,無口吐白沫、無四肢抽搐、無惡寒發熱等。入院急查頭顱CT示:交通性腦積水;腔隙性腦梗死;腦萎縮。心電圖、腦電圖正常。入院經積極搶救治療後漸漸甦醒。此次再發暈倒,症狀同前。既往有腎功能不全、貧血(血紅蛋白:63g/L)病史。因患者在外地,家屬打電話求診。西醫診斷:暈厥待查;交通性腦積水;腔隙性腦梗死;腦萎縮。中醫診斷:厥證,元陽虛脫、水瘀互阻證。治療:急當益氣溫陽固脫,兼利水行瘀。處方:仝氏仙附陽光湯加減。方藥:制附子30g,生曬參30g,肉桂15g,淫羊藿15g,仙茅30g,枸杞子15g,熟地黃30g,丹蔘15g,生大黃6g,水蛭粉3g(分衝),澤瀉15g,茯苓15g,金櫻子15g,芡實15g,3劑。每日1劑,煎好分4次服完。3日後家屬電話複診,訴患者服完3劑,效果顯著,現已神清元復,要求鞏固。予上方減生曬參15g,仙茅15g,去芡實,加山茱萸15g,16劑。一年後電話隨訪,患者家屬訴服此方後近1年來患者病情穩定,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未再突發暈倒。此方藥專力宏,方中附子,如同陽光,驅散陰霾;人蔘,如同能量,大補元氣;淫羊藿,如同太陽,壯命門之火。故患者服後效如桴鼓,神清元復。2診時生曬參、仙茅減量,去芡實,加山茱萸以加強固脫作用,又可長期服用。患者服後元氣漸充,陽氣來複,生活逐漸可以自理。
2.老年人的中醫養生與保健。中醫有着非常完善的養生體系。《黃帝內經》開篇就曾提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理念。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也是一位養生大家,在他的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包含大量養生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如養生“十大要”等。中醫學養生包括飲食、起居、七情等多方面。飲食有節護脾胃,主張節制飲食,“先飢而食,先渴而飲”;起居有常合天道,應遵循“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原則;七情和順養身心,主張節制情志“十二少”原則,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日常保健方面,應注重補腎氣、調脾胃、通脈絡三個方面,腎氣充則能量足,脾胃健則代謝衡,絡脈通則氣血活。
3.老年疾病的中醫康復。中醫理論指導下的疾病康復也是老齡健康不可或缺的內容。目前我國由各種慢性病導致的失能老人有18.3%,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老年癡呆等慢性疾病爲失能的主要原因。整合功法鍛鍊、適宜技術、七情調養、飲食調護、中藥內服等康復技術,構建中醫老年病康復體系,可有效減輕社會醫療負擔。
4.中醫非藥物療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傳統功法,以及艾灸、拔罐、穴位貼敷、鍼灸推拿等特色適宜技術經濟有效、副作用小、簡便易行,是老年人養生、保健、康復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多項中醫非藥物療法參與老齡健康的研究發表於世界頂級期刊,如太極拳降低老年人跌倒風險、改善帕金森患者步態穩定,以及電針改善中老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等,也標誌着中醫特色療法越來越被國際認可。
三、老年病相關研究基礎
我與團隊在中醫藥與老年病方面進行過系列相關研究。基礎研究方面,發現抗衰老重要藥物人蔘可延長模式動物生命週期,改善生活質量,提高運動能力,並且能提高模式動物抵抗熱脅迫和氧化脅迫等防禦功效,通過比較不同有效成分發現,人蔘皁苷是發揮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質。以益腎填精藥物枸杞爲主要藥物的枸杞穩糖顆粒是治療中老年糖耐量異常的有效方劑,實驗證明其可改善模型動物的空腹血糖增加及糖耐量異常。杞仙解鬱顆粒是治療中老年抑鬱的有效方劑,基礎研究已證明其對於模式動物具有良好的快速、持續抗抑鬱效果。另外,團隊充分借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武昌模式”寶貴經驗,探索建立“家庭-社區-醫院-政府”相互配合、協同合作的中醫老年糖尿病及代謝性高血壓的防控新策略。
四、中醫藥在老齡健康領域的未來展望
我認爲,中醫在老齡健康方面的未來發展方向,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重構中醫現代診療體系,適應老齡社會多病因、多系統複雜疾病需求;二是健全養老機制,建立中醫藥全程參與的“養生-保健-醫療-康復”結合模式;三是加強中醫藥產品“產學研”轉化,助力中醫藥老齡健康產業發展。
首先,在老齡化社會複雜多系統疾病背景下,顯現出傳統中醫診療體系的三個不足之處。一是刻強軸弱,二是態強靶弱,三是個強羣弱。刻強軸弱是指中醫調態注重刻下證候,缺乏對疾病發展的全過程認識。態強靶弱則是指中醫長於調態而弱於打靶,對臨牀指標的靶向性不夠。而個強羣弱則是指中醫突出個體化診療,而對疾病的共性規律把握不足,導致療效難以複製,不易被同行及國際認可。因此,應當重構現代中醫診療體系,提高臨牀療效。基於前期研究基礎,我們提出建立中醫態靶辨治體系。通過構建以核心病機-分類分期分症爲框架的中醫診療體系,將中醫證候與現代西醫疾病接軌,可彌補傳統中醫刻強軸弱,個強羣弱之不足;通過重構本草體系,運用現代藥理的研究成果,解決微觀辨證的指標,可有效提高中藥改善西醫指標的療效,可彌補傳統中醫態強靶弱之不足。
第二,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老年人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優勢作用,發揮中醫養生及特色療法經濟有效、副作用小、簡便易學的重要優勢,以家庭爲基本單元,社區爲中心,醫院行使醫療決策,建立中醫藥全程參與的“養生-保健-醫療-康復”結合模式。
第三,應加強“產學研”轉化,基於臨牀實踐中所發現的確有療效中藥或藥食同源健康食品,經過系統實驗明確其作用機理,形成面向老年人的系列產品,從而助力中醫藥老齡健康產業的發展。
最後,衷心希望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2000多年前的醫學著作《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提出的“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人類健康老齡化願景,在二十一世紀得以實現!
文章來源|《健康中國觀察》2021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