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解決校園困境 教部責無旁貸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日前登場,鄭英耀部長帶領教育部新團隊首次向公衆系統性展示其教育政策與理念,並與廿二個縣市教育局長共同簽署「校園開放」宣言書,強調要深化全國教育體系的協作與創新。但綜觀近年來中小學校園,除了優化課程與教學,以下幾個課題已然影響學校教育發展,甚至危及臺灣教育品質,更值得教育部嚴肅面對。

一、汰除不適任教師是否矯枉過正?淘汰不適任教師爲社會共識,教育部除明確不適任教師態樣,在原有教評會之外,又引進校事會議機制,調查委員全部外聘,排除校內教師與家長參與,期能杜絕所謂「師師相護」。此舉固然是想提升處理效能,卻也衍生不少副作用,導致教師動輒得咎,學校與教育同仁怨聲載道,可謂是現階段全國中小學最爲棘手的課題。

新制上路後,投訴大幅增加,相關處理流程繁複,爲處理少數不適任者,教育體系投入龐大資源。其中固然確有不適任者,亦不時傳出有小案重辦、整肅異己,甚至已出現濫訴案例。教育部應思考新機制是否有利於整體教育品質?是否需要適時調整?期待教育部確保學生受教權與教師專業自主權。

二、重建親師互信,莫讓友善校園淪爲口號。教育部宣示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不過,多數學校與社區原本就互動良好,反倒是校園內的親師生關係呈現日趨緊張的態勢,值得正視。

當前校園生態早已發生劇變,學校除教育本務,也分擔許多社會與家庭功能,但學校與教育同仁畢竟難以完全取代家庭與父母。雖然教育部已修正「學生獎懲準則」,明定「特殊管教措施」,當學生違規情節重大時,經審慎評估後可由家長帶回管教或引入社政、司法資源;惟家長帶回管教並無罰則,實際運作仍極有可能流於形式。教育部在宣示學校擴大對社區開放之際,更應同理學校處理特定個案時之無助,以更爲明確有效的作爲賦予家長管教義務、重建親師互信,莫讓友善校園淪爲口號。

三、行政減量成效不彰,反成政績提款機。落實行政減量系教育部重要政策,問題是何以現場無感?關鍵在於,學校有太多公婆,除了來自教育主管機關的公文與業務,中央各部會、地方各局處要求配合辦理相關業務,也是學校日常,甚至連立法院的附帶決議,都有可能假戲真做成爲學校應配合事項,這正是教育部力推行政減量,各種行政業務卻不減反增的關鍵。建議教育部展現教育擔當,當學校辦學後盾,維護教育主體性,勇敢拒絕來自各單位非關學校本務的業務要求。只有確保學校不成爲政府機關與政治人物的施政提款機,行政減量纔有可能水到渠成。

四、跨部會協作,讓學校迴歸教育本質。教育議題的協作,除了中央與地方的合作,建構跨部會協調平臺並強化執行力,顯然更爲要緊。以改善學校行政乏人問津爲例,教育部多年前即同意提升組長加給,卻因人事行政總處反對而遲遲未有進展;再以長年難以解決的教師退出校外交通導護、迴歸教學工作來說,更有待教育部與交通、警政部門展開協作,畢其功於一役。期待教育部傾聽教師心聲,同理校園困境,成爲能解決問題、引領教育發展的專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