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資源推動“進城落戶”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是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激發內需潛力的戰略支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提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並將其擺在突出位置,體現的正是提高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的現實考量。
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16%。城鎮化率近些年穩步提升,但發展質量還有待提高。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有助於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拉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正因如此,近年來中央和各地都高度重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從不同層面描繪“路線圖”和“施工圖”。
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還要抓住幾個重點,形成有效突破。當前,亟需在鞏固已有探索和經驗的基礎上,在戶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職業技能培訓等重點方面發力,以人爲本,形成有效供給。
近年來,成都、無錫、鄭州、西安、青島等城市陸續放寬戶籍限制,部分城市還提出租房即可落戶。這些探索表明,在吸引農業轉移人口進城過程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能夠釋放動能。要把戶籍制度改革作爲重要抓手,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優化落戶政策,繼續暢通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渠道,讓那些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業轉移人口實現落戶大城市的夢想。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羣,可以探索實行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等舉措,進一步降低落戶門檻。
當然,農業轉移人口需要的並不僅僅是一紙戶籍證明,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享受同城的基本公共服務。應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特別是加快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效供給。比如,在供給數量上,按照保基本、促公平、高質量、可獲得的原則,根據城市空間佈局、產業結構、人口存量及變量等,對學校位置、數量、結構、規模等進行科學合理配置。在供給結構上,縮小區域、校際、羣體之間教育質量的差距,優化配置不同區域的教育資源。
此外,要對農業轉移人口開展更深層次、更加全面的職業技能培訓。從政策制定、場地提供、平臺搭建等方面,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培訓支持與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政策主導和服務供給的作用。還要引導企業參與技能培訓,比如整合企業、職業院校等培訓力量,推動培訓資源共建共享。探索開設一批適合青年農業轉移人口的培訓項目,打造特色培訓品牌,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 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