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飛:曾拿到3億投資,試圖在沙漠種植萬畝水稻
中國,是水稻大國,也是稻作文明古國,不管是每年稻穀的生產量,還是稻穀的消費量,都佔到了世界總量的近3成,據調查,中國60%以上的人口,都將稻米作爲日常生活中的主食。
一位新農人,滕飛,用短短5年的時間,使得奈曼沙漠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曾經漫天的風沙黃土,都被如今香氣撲鼻的稻花香所取代,他成功建立了人工綠洲,帶領當地居民脫貧致富,造福一方。
如今幾年時間過去,那個曾經異想天開在沙漠種植萬畝水稻的小夥子,現在怎麼樣了呢?
沙漠中的綠色之夢
滕飛,祖籍山東,1995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大慶油田工作,在入職1年後辭職,前往北京打工,而後再次回到大慶開始創業,併成功攢下一筆資金。
2013年某日,滕飛在結束一場公益主題的演講後,正打算收拾東西起身離開,卻突然被臺下的一位女士叫住。
女士向滕飛說明了緣由,並向滕飛闡述了有關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信息。
起初,滕飛並不相信女士所說的,他覺得在沙漠中種植水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進而也就沒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然而沒過幾天,這位女士就再次找到了滕飛,並更加仔細地描述了自己在沙漠種植方面的研究,並希望滕飛能參與到這件事情中來。
看到這位女士如此執着,滕飛沉默了,當時的他覺得,這位女士可能是遇到了金錢上的困難,但是不好意思開口,於是滕飛便主動提出可以資助給女士一些金錢。
然而,女士聽罷卻堅決用力地搖了搖頭,並表示自己不需要錢,也不是爲了錢,只是希望如果可以,滕飛能跟她去到當地看一看。
帶着一份對於這位女士,以及沙漠種植水稻地好奇,滕飛便同意了女士的邀請,人生第一次來到了奈曼沙漠。
奈曼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北部,科爾沁沙地南緣,大興安嶺東側,因清朝時期被過度放牧等原因,便成爲了如今荒蕪百年的沙漠。
而奈曼旗更是國家級貧困旗,因常年颳風漫天沙塵,作物難以生長,當地的居民大多都只能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留下的居民皆以種植玉米爲生,很少能吃到大米,其人均年收入不過3000元。
這是滕飛第一次,真真實實地看到並感受到了沙漠,與曾經想象中的沙漠不同,淒涼、荒蕪、貧困,一瞬間,滕飛心中感慨萬千,對於女士所說的,沙漠種植水稻開始感到更加地好奇。
隨後滕飛便跟隨女士,來到了她自己整理耕種的水稻實驗田,女士將滕飛帶到水稻旁,拔出水稻,滕飛看到距離土地表面下方10公分左右的地方是溼的。
“沙有多高,水有多深”,看着滿臉疑惑的滕飛,女士接着對他說道:“這是地下河,其實當地的水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交談當中滕飛了解到,奈曼沙漠其實是3條河流的匯聚地,因爲沙化的影響才變成了如今的地下河。
在1995年,曾有專家在當地推廣過“沙漠稻”,併成功開發出“沙漠稻”約81公頃 ,其平均單產量可達到 480kg/667m2,可收穫純收入約600元/667m2。
但後來,因受制於當時的種植條件,以及無法機械化等問題,人們也就沒有繼續在當地,進行更爲系統地生產與種植。
女士解釋說,耐旱水稻(沙漠稻)是一種針對沙漠乾旱地區所培育出的新型水稻,近年來,因熱帶沙漠國家開始嘗試在當地種植、發展水稻以滿足生存需求,各國對於“沙漠稻”的培育和研究也進而被提上了日程。
可正常生長的耐旱性“沙漠水稻”,中國認爲其主要是對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即鋪設隔水層(覆膜),建立一個蓄水池,無需對水稻的品種特性進行改變。
身爲商人的滕飛明白,出於商業角度考慮,如今許多的土地都受到了或多或少不同種類的污染,而沙漠則確實是一片沒有被污染過的耕種寶地,也是最爲純淨之地。
再加上沙漠空間廣闊,稻米又適合生長在這種晝夜有溫差的地方,滕飛覺得這裡是能夠產出高品質的大米的,且如若成功的話,也能幫助當地居民改善生活和就業的問題。
再三思慮過後,滕飛打定了主意,決心留下來,同這位女士,以及自己的團隊一起,在奈曼沙漠進行水稻種植。
來自沙漠的大米
在沙漠地區種植水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巨大挑戰,滕飛若想在沙漠中種植水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土地的問題。
滕飛在組織好團隊後,便前往當地村落,與村幹部進行交涉,向其解釋了自己的要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意願,希望能得到當地村民的支持與幫助,並獲得土地的使用權。
經過漫長的交談,村書記終於同意了滕飛對其土地的使用,並表示可以與滕飛簽署相關合同,但需要滕飛保證,在種植的第一年,水稻必須收穫500畝,第二年2000畝,第三年3000畝,否則就要將土地無償收回。
面對村支書提出的要求,滕飛遲疑了,因爲當時已是年底,時間過於緊迫,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很多,又因爲沙漠裡是沒有路的,所以在做準備工作之前,滕飛還需要先安排人員鋪路修路。
也許是北方漢子獨有的熱血,面對眼前的困難滕飛並未妥協,他對自己以及這片土地都有信心,他儘快和村書記簽好合同,然後安排人員鋪路修路,將許多準備工作同時進行。
緊接着,滕飛需要解決的第2個大問題,便是水源的問題
雖然滕飛知道,在其地下10米處左右就能採出水來,但最後還是決定在田地裡,打上幾口約70米深的機井,以滿足田地的灌溉和水質純淨的需求。
隨後爲了滿足水稻的生長條件,滕飛攜團隊對沙漠中凹凸不平的沙丘,展開了系統性的測量,要知道人在沙漠中來回行走是非常疲勞的,滕飛與團隊常會在烈日的暴曬下累得頭暈眼花,經常在行走一段距離後,就需要躺在地上休息一會。
“我躺的地方,明年就變成了一塊地了”,滕飛在後來接受採訪時,笑着描述他與團隊成員們是如何相互鼓勵,獲得動力和力量的。
在測量結束,推平土地後,滕飛便開始着手準備有關覆膜的工作。
10畝左右一個池子,以便日後能採用機械的方式來進行插秧和收割,並搭建拱形防蒸發薄膜支架,以緩解農作物水分滲透和蒸發的問題,同時幫助提高地溫。
而在秧苗的選擇上,滕飛堅持選擇使用自己培育的秧苗,4月育秧,5月插秧,在這個項目剛剛開始的前期,滕飛就已然投入了約1000萬元的資金。
終於,憑藉着一顆赤子之心以及不服輸的勇氣,滕飛和他的團隊成功了,從2014年第1期具有實驗性質的500畝水稻,到2015年第二期的5000畝水稻,滕飛團隊除了收穫了健康的水稻,也收穫了15項專利和4項發明。
在接受採訪時滕飛回憶,其實在沙漠水稻的種植上,他們也不是完全順利的,2015年5月,一場突如其來的12級大風,讓所有人瞬間都繃緊了神經,棚膜與支架發出刺耳的撞擊聲,讓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爲了保護育苗棚裡的秧苗,防止大棚被吹翻,滕飛和其團隊,以及當地的村民都不顧風沙飛舞,全都自發地跑到了育苗棚旁保護秧苗。
一部分人開始反覆固定育苗棚的固定繩,另一部分人則選擇用身體趴在被風吹壞的育苗棚的縫隙上,阻止風沙吹入損害秧苗。
就這樣在衆人的齊心努力下,這場長達5小時的12級風沙,未對秧苗造成一絲一毫損毀,滕飛對大家的努力表示感激,並詢問大家累不累,村民們笑着對他說:“不累,其實感覺很興奮。”
後來滕飛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自己當時其實能感受得到農民對於土地的熱愛,這是一種發自內心地守護,也是一種本能。
2017年,滕飛的水稻田產量已達到了3萬2千畝,滕飛用5年的時間完成了自己最初的夢想,以及對村支書的承諾,並同時造福了一方土地和人民。
滕飛還在每1千畝的土地上創建了合作社,由其公司提供土地治理、播種育苗、機械收割等方法和服務,合作社下的10戶農民只需要按照要求,對土地進行日常維護即可,待到水稻成熟後,公司則還會派遣專人前往統一收割。
滕飛爲其“沙漠稻”取名沙米,即來自沙漠的大米,在多方支持下,沙米也成功在央視網電商平臺上線,被投入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其收穫的評價頗佳,人們對沙米的品質和口感都讚不絕口。
沙米也同袁隆平先生的水稻一樣,被選入“熊貓指南”,即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日本“煮飯仙人”村嶋孟先生,也聞聲前來中國一品沙米,並評價其爲“銀飯”。
滕飛也在政府的幫助下,協助當地貧困村民建立起庭院經濟,成功在2017年時幫助當地村民全部脫貧。
滕飛對於“沙漠稻”研究的執着與熱情,也與中國水稻的百年發展與展望是分不開的,他想要在未來嘗試的不僅僅是“沙漠稻”,還有更多新型培育出的水稻技術和品種。
滕飛在一天天的日曬雨淋之下,帶領着當地的村民們脫貧致富,過上了好日子,當年那個拿到3億投資的小夥子,已經長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曾經很多人覺得異想天開的事業,到如今,誰不翹起大拇指誇一聲乾的漂亮。
看着粒粒飽滿的水稻,滕飛臉上堆着滿足的微笑,對他來說,堅持這份事業最大的目標,就是能夠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讓大家都吃上好大米。
百年發展與展望
中國水稻育種的基本理念,一直圍繞着創造變異、重組變異、選擇變異,以及穩定變異的培育方法,回望中國水稻育種百年來的發展歷史,其在種植、培育技術上的變革包括3個主要的方面。
其一,採用如誘變技術、雜交技術等,以便提高變異產生的頻度和性狀重組率;
其二,選擇如分子標記輔助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提高其定向性和精確度,以便提高選擇穩定變異的效率;
其三,採用如細胞融合、轉基因技術等,以克服水稻種間生殖隔離問題。
滕飛在發展“沙漠稻”的同時,也同時學習着相關方面的技術,也同樣瞭解着中國水稻育種在未來百年內的開發與展望。
對於中國未來百年的水稻育種與展望,在仍然保持對以上3個方面,進行研究培育的同時,還要兼顧並解決未來水稻產業與發展的問題,即從現有水稻品種之中挖掘出新的基因,並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培育出新型水稻品種。
而在這項計劃中所包括的便是,C4水稻、固氮水稻、耐鹽鹼水稻(海水稻)、耐旱水稻(沙漠稻),以及一系雜交稻。
C4植物與C3植物相比,擁有着更高的生產力以及高利用率,並且在對環境的保護上更爲有效,粗略估計,C4 植物不僅有着光合速率高的特點,還可將氮素需求降低 40%,光合生產力高 50%。
如果能將C4水稻的光合生產力在現有基礎上提高 50%,按收穫指數0.5來算,其稻穀產 量可提高25%,在全國水稻種植面積不改變的基礎上,預計年增產稻穀可達到 500 多億千克左右。
培育固氮水稻,本質上是爲了降低氮作物在稻田當中,對氮肥的施用量,以減少種稻的成本,和對環境產生的污染等。
固氮水稻如培育成功,便可使全國稻田少施用尿素近50億噸,雖然其短期內實現難度較大,但隨着生物固氮研究技術的不斷髮展,相信在未來百年內也必然會有所成就。
至於,耐鹽鹼水稻(海水稻),中國在水稻耐鹽品種的培育上,已有70 多年的歷史,我國西北、東北、華北等17個省區都有着不同程度pH值的鹽鹼地,內陸鹽鹼地面積共計約1億公頃,而灘塗面積則可達到 233.4萬公頃。
在多年的培育和研究下,如今中國已成功選育出不少綜合性狀優良的耐鹽品種,2018年,袁隆平院士在迪拜的沙漠地區,成功種植並收穫了“沙漠海水稻”。
袁隆平院士攜團隊採用了“四維改良法”來對抗迪拜沙漠鹽鹼地等問題,並採用不同的水稻種植植保體系,以對抗極端晝夜溫差、地下高鹽度水位、低溼度、缺乏淡水、沙塵暴、缺乏土壤團粒結構、缺乏種植資源等多個方面的阻礙。
另外,關於一系雜交稻,育種家們每年在人力、物力、財力上花費最多的,便是在對雜交水稻的制種工作上,因雜交種不能留種,所以稻民每年都必須購買新的種子來進行種植。
近來,中國在水稻無融合生殖的特性上取得了有效的進展,成功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具有固定雜合基因型的一系雜交稻,想必在不久的將來,便會大面積地進行生產和推廣。
最後一種,耐旱水稻(沙漠稻),便就是滕飛勵志發展研究的新型水稻項目,滕飛在近期的採訪中表示農業其實會讓人有一種使命感,中國像這樣可種植的沙漠粗略估計約有3億畝,如若都能種上稻米,那麼每年至少就能達到1200億斤的產量。
在幾年的沙漠水稻種植過程中,滕飛和其團隊因地制宜,不斷總結水稻種植的經驗,更新其沙漠種植技術,如今也做到了將灌溉、插秧、收穫全程自動化,使得每畝地的年均產量可達到600多斤。
滕飛表示,自己其實是幸運的,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鉀元素,在沙漠中的含量是很高的,這也使得其“沙漠稻”的稈莖相對較壯,也從而抵禦了沙漠中風沙大而造成的水稻倒伏現象。
如今,滕飛仍致力於耐旱水稻(沙漠稻)的研究,其旗下的沙米公司不僅和一些大學保持着合作項目,也作爲實訓基地爲國家的農業培養着下一代的人才。
滕飛也開放了自己的沙漠種植技術,並與有識之士一起,投入到其他的可種植沙漠的農業土地建設與試驗當中。
滕飛的家人們也都繼續支持着滕飛的事業,那個曾經笑着喊着“爸爸你怎麼那麼像個農民呢?”滕飛的女兒也已經長大,順利步入了大學校園。
據滕飛回憶,女兒曾在高中的一個文章課題中寫到《沙漠裡種水稻》,如今再打趣問她,女兒笑了笑仍堅定地對滕飛說,自己很爲爸爸感到驕傲。
沙漠熱土稻花香
從最初的利用自然變異的純系育種,到不同親本間的有性雜交的雜交育種,以及利用物理、化學因素誘發作物產生性狀突變的誘變育種等等,中國的水稻生產技術已然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滕飛是第一個系統的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人,他實實在在地響應了國家可持續性發展的號召,在造福改善一方土地的同時,也幫助數萬農民成功脫貧致富,使其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在未來,相信滕飛會堅持將沙漠變綠洲的行動踐行到底,爲人民、爲國家,也爲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創造福祉。
參考文獻:
[1]程式華.中國水稻育種百年發展與展望[J].中國稻米,2021,27(04):1-6.
[2]CCTV央視4;江蘇衛視美好時代.沙漠飄出稻花香[EB/OL]. 2015;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