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得主跨海專題演講 討論癌症免疫療法與新冠治療策略

唐獎教育基金會近日邀集多位得主參與「亞太國際藥理學會議」,專題演講諸多醫學領域前瞻發展。(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唐獎教育基金會近日邀集多位得主參與「亞太國際藥理學會議」,專題演講諸多醫學領域前瞻發展,其中包含來自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提到癌症免疫療法,認爲當中還有諸多問題尚待解決,且還得研發更多合併療法,才能更有效治療癌症。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則發表從治療關節炎到T細胞療法(CAR-T)當中,找到因應新冠病毒的治療策略,引發關注。

本庶佑在1992年發現T細胞抑制受體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計劃性死亡-1),在腫瘤逃避機制上,扮演關鍵角色。並在2013年開創癌症免疫療法,被《科學》(Science)雜誌列爲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爲癌症免疫治療帶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因此在2018年度榮獲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且於2014獲頒唐獎首屆生技醫藥獎。

本庶佑受邀在「亞太國際藥理學會議」視訊發表「癌症免疫療法的前瞻發展」專題演說,深入淺出地講述癌症免疫治療,就是讓免疫細胞啓動反應,辨識並攻擊癌細胞。

本庶佑表示,2014年起至今,已有20多種癌症疾病採用免疫療法治療,包含黑色素細胞瘤、肺癌、子宮頸癌、食道癌等,且已有超過1000個臨牀案例,更重要的是即使中止療程,治療效果仍能持續。

本庶佑也說,醫界從從龐大的癌症基因研究中,找到腫瘤新生抗原(neoantigens),由於腫瘤異質性,單一化療難以清除癌細胞,反而容易導致復發及抗性。但淋巴細胞能同時識別出多種抗原,進而攻擊多種變異的癌細胞,這就是免疫療法比起化療更有效的主因。

本庶佑提到,雖然免疫療法前景看好,但仍有些關鍵問題尚待解決,包含年齡是癌症的風險因子,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會隨着年紀增長而下降。因此,除了需積極找出生物標記,來預測不同病人對免疫治療療效,相關合並療法的試驗也在進行中,以期讓癌症達到精準治療。

面對疫情持續,新冠病毒更不斷變異,全球各界都在找尋防堵與治療策略。岸本忠三在發表「介白素-6:從關節炎到T細胞療法(CAR-T)與新型冠狀肺炎之應用」專題演講時提到,可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及幼兒型原發性關節炎的單株抗體藥物tocilizumab,已在全球幾項重大臨牀試驗也證實,能對新冠重症病患降低使用侵入式呼吸器治療或死亡風險,美國食藥署(FDA)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皆通過緊急授權使用tocilizumab來治療新冠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