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時代衝擊企業 碳盤查有助升級

「碳權」已成國際企業難迴避的議題,從碳揭露、碳權交易到碳費定價,多重議題成企業重大考驗!經濟部長王美花29日於高峰會致詞說,國際碳定價市場已達到千億美金的量級。中山大學碳權與服務中心組長餘健源指出,面對碳權需求,企業也需要進行碳盤查,更需使用許多智慧化設備,爲數位轉型打下基礎。

企業碳排放成本日益上升,臺灣氣候變遷法的子法於2024年即將公告施行。「碳市場啓航 永續未來新篇章」高峰會29日舉辦,聚焦碳權交易、碳費、碳中和等議題,吸引各企業代表一同關心參與。

碳費機制各國不同

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正在杜拜召開,意味着全球面臨減碳壓力非常大,所以研議企業排多少碳,也要付出多少的代價,當前國際碳定價的市場也已達到千億美金的量級。

至於外界質疑,歐盟一噸碳的費用就要80到100歐元,臺灣的每噸碳定價卻只有幾百塊臺幣,恐跟不上國際趨勢。王美花解釋說,歐盟有「免費配額」的制度,企業只有超過總量纔要碳費;但臺灣的碳費規定則是「從地板開始」,每排一噸都要收費,所以各國碳定價的制度也不同,不能一起比較。

碳盤查助轉型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發展組組長楊佳憲指出, 綠色永續已經成爲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於2026年正式生效,所以臺灣製造商一定得要提供碳排數據,貿易商纔有資訊能提供給歐盟。

他說,政府目前提供綠色貿易的正確資訊,並設立各類減碳的工作坊與交流會,並提供輔導計劃協助企業轉型,以提高減碳出口的競爭力,例如透過低碳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等方式,都能達到減碳的效果。

中山大學碳權與服務中心組長餘健源表示,因爲碳盤查的需求,許多中小企業會加裝感測器、智慧電錶等裝置,如此就能順便爲數位轉型打下基礎。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