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星合鑽墾丁珊瑚岩心 解密恆春300年環境歷史

研究團隊海中鑽探珊瑚岩心作業情形。(圖/國立海生館提供/Isaac Kerlow攝影)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美東暴風雪、歐洲熱浪臺灣暴雨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似乎越來越高,不禁讓人好奇「這樣的氣候異常究竟是自然現象,還是人爲活動引發的呢?過去的歷史是否曾經發生過這些極端事件?」數百年的氣候觀測資料不完整,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海生館近期發現大自然中有許多紀錄器,珊瑚骨骼就是其中之一。►►►點這裡看更多海中鑽探珊瑚岩心照片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表示,有些珊瑚種類,如鐘形微孔珊瑚和團塊微孔珊瑚,不但壽命可長達千百年,並且骨骼具有年輪,能夠正確定年,而骨骼中的化學元素,如鈣、鍶、鋇、鎂、錳、鈾的含量,也能夠反映骨骼堆積當時的海水溫度鹽度降雨量、涌升流強度和人爲的污染等,因此已成爲科學家瞭解過去環境變遷非常重要的環境紀錄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所的主要研究員Nathalie Goodkin博士與其團隊一行8人,於5月底進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雙方合作鑽取臺灣南部團塊形微孔珊瑚的骨骼岩心,希望藉由珊瑚骨骼的環境紀錄,以瞭解過去臺灣南部和南中國海周邊地區的環境變遷。

此項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成員包括臺灣、新加坡、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國。新加坡團隊此行還包括兩位專業攝影人員全程記錄研究過程,並將剪輯製作成環境教育影片

臺灣南部海域黑潮流經併入侵至臺灣海峽,又受南中國海表層海流、涌升流與季風影響,使得海水溫度與水質變化劇烈而格外值得研究。

此次非常成功地鑽探取得長度最長達3公尺的珊瑚骨骼岩心,後續經由化學成份的精密測量與分析,預期將揭開臺灣南部熱帶恆春半島過去約三百年的環境歷史變化,也就是往回追朔至大約西元1710年代的清朝康熙年間開始,歷經牡丹社事件、恆春建城環島公路完成、核三廠運轉、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壁遊艇港竣工、牡丹水庫完工、海生館開館至今的環境全記錄。►►►點這裡看更多海中鑽探珊瑚岩心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