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團隊研發標靶新藥 首獲美國FDA認可進軍人體試驗

國衛院開發出標靶新藥,獲美國FDA認可進入臨牀一期。(陳人齊攝)

研究鄒倫。(陳人齊攝)

生藥所長張俊彥。(陳人齊攝)

大腸癌連續13年高居國內10大癌症之首,不但治癒難度高,就算患者服用標靶藥物後仍經常可見副作用。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日前在經濟部技術科技專案支持下,研發出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可減少20%的藥量達到當今標靶藥物的抑制效果,在動物實驗中已知對大腸直腸胰臟腫瘤具不錯療效

國衛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宣佈這項好消息,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張俊彥今天表示,癌症藥物投入劑量越高雖然效果也越好,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也會越大,因爲目前的標靶藥物仍無法只讓獨藥投放在細胞身上,仍然會破壞其他健康的細胞組織,但這次研發出的DBPR115則僅需過去標靶藥物20%的藥量,就達到抑制大腸直腸、胰臟腫瘤的相同效果,而透過減低藥量就能減少病患的副作用。

張俊彥指出,這項研究目前已完成臨牀前試驗,並在去年12月15日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試驗中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申請,今年1月15日則獲美國FDA覈准執行第一期臨牀試驗,是國內第一個本土研發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

生藥所副研究員鄒倫表示,目前市售的傳輸系統類標靶藥物大多使用抗體結合抗原的技術,但癌細胞有時會將抗原脫落,造成抗體藥物找不到目標,這時候就會誤殺其他健康細胞,但DBPR115則能透過癌細胞所釋放的信號來辨識癌細胞位置,而在這次先前的動物實驗中,將DBPR115結合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藥物的治療效果都不錯,至於能否適用到其他癌症,則有待進一步驗證。

鄒倫指出,這款藥物在2016年的臨牀前試驗就與國內藥廠完成技轉,歷經4年時間再通過美國FDA認可進入第一期臨牀試驗,可說是已度過最危險的研發低谷期,未來若研發經費充足,最快可望於5年後完成開發,接着再力拚2年內上市

而這款DBPR115標靶藥物,也在臺灣、美國、新加坡日本南非大陸澳洲俄羅斯等17個國家獲得專利,鄒倫表示,這項技術不論在臺灣或是全球,都處在領先地位,若接下來能完成開發不但將擁有相當大的商機,也能幫助許多癌症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