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天災多 利用「大數據」提升警報效率讓救災更可靠

利用雲端計算、大數據應用等前端資通訊技術,能讓救助工作更爲便捷、快速、高效。(圖/資料照)

記者王雅賢臺北報導

大數據好夯!可是你真的知道這個前端資通訊技術是什麼、可以運用在哪裡嗎?颱風尼伯特重創臺東街區車輛房屋農作物等嚴重受損,政府與民間單位合作賑災,此時若利用雲端計算、大數據應用等技術,就能讓救援更加快速、準確。

這幾年雲端技術、大數據應用蓬勃發展,在日常生活及商業領域被廣泛運用,元智大學大數據中心助理教授潘人豪表示,在這樣受全球關注的議題中,卻鮮少有人意識到,大數據也同時悄悄的應用到救災,甚至是人道援助國際合作領域中。

▲藉由數據分析,可以將募集來的物資,更精確快速的分配給所需要的地區。(圖/臺鐵提供)

大數據是什麼

潘人豪指出,「每當我們撥出一通電話、使用社羣媒體,甚至僅僅打開網頁瀏覽,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大量資訊,加上自動化感測裝置的連續資料再加以儲存,這些無數的大數據資訊源與其交互組合可解釋的問題,幾乎涵蓋各種議題,利用這樣的前端資通訊技術,就能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問題,並給予目標族羣(vulnerable communities)更快速、有效的援助服務。」

實際國際案例

他更舉例,在2007年肯亞內亂當時,一羣當地程式設計師網路團體開發出名爲Ushahidi計劃,該計劃發展出一個網路平臺使用者可透過手機簡訊網站進行暴力事件通報,平臺會利用Google map進行地理位置標定,藉此跳脫國內媒體受控制或失去機能的狀態,直接由人民發聲向國際尋求援助,讓國際組織能快速動員進行人道援助救援與物資提供。

國內類似應用

其實在國內也有類似的警報網,2015年底臺灣內政部消防署建立了網路災情通報系統APP,整合各機關發佈的劇烈天氣土石預警、淹水潛勢、道路通阻及疏散撤離等預警訊息,透過訊息服務平臺,利用簡訊、電視廣播、電子看板、e-mail、App、社交網路等各種管道,對民衆主動發佈訊息。

據瞭解,該系統的處理流程爲非自由性、即時性,也就是說,當民衆主動透過APP提報災情後,仍需由管理單位審覈後纔會進入系統,消防署表示,這樣的設定是爲減少重複報案誤報狀況產生,雖然較爲耗時準確度也會大大提升。

潘人豪表示,目前臺灣警報資訊平臺多是利用 facebook 、 PPT 等社羣媒體來進行,這樣的平臺缺乏地理時間資訊,導致資訊不盡完善。而國外警報網則多使用羣衆外包式,網友會主動提報,讓事故發生的當下就能將訊息快速直接的傳遞出去,也能即時更新資訊,讓民衆及時瞭解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