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交通工具千奇百怪 蔚爲奇觀

臺灣的交通工具較爲單純,鐵路高鐵臺鐵、高速公路與城鄉聯結的汽車摩托車,以及越野登山和學生自行車;如再想見到其他交通工具則無可能。但是在大陸走南闖北之後,見到不同的載人工具真是大開眼界,蔚爲奇觀。

班機誤點卻是常事

由於大陸幅員廣闊,山川阻隔;從南到北、由西向東,距離遠的就靠飛機航運。由境外飛至大陸尚能準點,但是國內班機誤點卻是常事。到達機場後,最常聽到的廣播就是:「我們抱歉地通知,您所搭乘的xx次班機由於xx原因,延遲至xx點起飛 !」此時只有捺住性子等候,別無他法。

大陸的火車是較平價且形式較多的交通工具,我常搭乘臥舖火車,八、九小時以上車程,因爲有舒適臥鋪休息,再遠也感覺不難熬。軟臥就是包廂,四人一間有門與通道隔離,顧及隱私;盥洗如廁、餐車用膳都很方便。

但是硬臥檔次就不足,六人一間,第三層躺下之後,距離天花板只有半個手肘,其壓迫感及攀爬對中年人是一種折磨,但在漫漫長夜中,就算上層臥鋪還是比硬座來得舒服。

當我乘坐到上下兩層火車時,感覺十分新鮮,提着行李上車,還要往上走一層,另有旅客則走往下一層,這種搭兩層火車經驗在別處是沒有的。大陸運輸距離長,所以寬軌、加掛至十數節車箱是常事,火車就像一尾長龍,在彎道上行駛時,還可以看到後節車箱搖晃而行頗爲壯觀。

臥式大巴匪夷所思

公路上的汽車以坐式爲常態,早期私人大巴爲多載人賺錢,常讓半途上車的客人加坐「馬紮」小椅,只要能到達目的地,旅客也能接受。

在我由昆明往西雙版納路上,所乘坐的是匪夷所思的「臥式大巴」。上車之後,眼見上下雙層共三排,左右各留通道。人員上車後,將鞋子置放鋪下小櫃後,翻身躺臥前高後低的鋪上,有枕頭毛毯供應。當行車時間長達九小時以上,就能感受臥巴是天才發明,讓人躺臥,消除長坐後尾椎痠痛的不適。

至於各地千奇百怪的交通工具更讓人歎爲觀止。山東曲阜是孔子故鄉,「孔府、孔廟、孔林」是觀光聖地,每日都吸引成千上萬遊客,也與泰山形成一條遊覽線。

2008年我來此工作,市區約有五百輛電動三輪車,滿街巡遊招攬客人,坐一趟約三到五元人民幣。便宜又方便,但市內交通卻混亂不已,市府下決心剪斷馬達電線,立刻就減爲二百多輛,因爲年紀稍長的車伕已踩不動三輪車了。

其中一種前置式座位的三輪車較爲少見,車伕在後面踩,客人坐在前面,視野較佳也不致聞到汗臭味。在方圓不大的曲阜市內,坐三輪車觀景是很悠閒的享受。

孔子馬車周遊列國

至於載客量較多的觀光馬車,裝飾的較爲華美,據說是仿照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時的造型,在別地是看不到的。另外在曲阜鄉下,有牛、驢拉的獸力車,主要是載趕集採買回來的鄉人,大包小包的連人帶貨一路悠晃到家。

大陸各地,不少三輪機動車輛,裝扮成小包車載客,窄窄車箱內勉強塞進二人和行李,因爲是電力驅動,駕駛只要催動電門,它就無聲的前進,但是車廂外殼薄弱,行駛時又搖晃,實在不是安全的交通工具,旅遊途中能避則避。

獨竹漂列文化遺產

各地更有載客摩托車在街邊、十字路口旁等待。大約七到十元錢,就能載人到十公里左右目的地,這是未開發城市的過渡行路方式,雖可稱便捷快速,但是「肉包鐵」且與人共用安全帽也是讓人裹足不願搭乘原因;更妙的是,盛夏之時,摩托車上還支上長型遮陽傘,晴雨都適用,這也是在臺灣無法想見之事。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京杭大運河中搭乘鐵殼船的經驗。2004年,參加上蘇杭五日遊,我們一家三口屬於散客,由接單旅行社安排逐站遊玩。其中一段夜路就是由蘇州搭此船到杭州。夜色未臨之前,我們飽覽了運河及兩岸景色,入夜後船行放慢,只聽馬達聲嘟嘟作響,聲響加上蛟蟲叮咬,睡得並不安穩,但是給旅遊帶來難得的經驗,這是除了航空外唯一離開陸地的交通工具,讓人記憶深刻。

貴州赤水地區因河川阻隔百姓往來不便,於是用粗大毛竹置於水中,人持一竿站在竹上過河,竹竿既可當蒿使用也能平衡身體,因此有了「獨竹漂」這種渡河工具,現在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爲民間體育競技及表演活動,這可能是我所看過最特別的單人交通工具了。

(劉先昌/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