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北大臺灣青年博士 西安交大作育英才

阿貿在西安交大任教。(作者提供)

在大陸這些年認識了許多來自家鄉的青年才俊,他們來到大陸的出發點都不同,但都在大陸實現了各自的夢想。最近剛好與一位多年未見的北京大學老友阿貿聯繫上,他自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去了西安交通大學教書,這也不禁替其感到高興,因爲大陸的985高校中又多了一位來自寶島的青年在作育英才。

本名廖政貿的阿貿,爲何會到北大求學並在畢業後留在大陸高校任教,他的故事就得從高中那場大陸之旅說起。阿貿在高中畢業時第一次來到大陸,是家人送給他考上重點大學的獎勵。行程是坐遊輪賞長江三峽,從四川一路到上海,沿岸各省份都去了。他說「那些以前只能在書上讀到的場景,能親眼看到還是挺震撼的。還沒來大陸前就感覺充滿好山好水,那次遊玩後更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真正開啓阿貿對大陸的興趣是在他大學二年級時,他很幸運獲得赴北京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那段時間,他住在北大的宿舍裡,同學們都很友善,並聽了不少名師的課,北大未名湖畔的塔影深深地烙印在阿貿心裡。他想着要再回來續前緣,在臺灣完成本科學業後,就選擇在北大攻讀碩士並最終完成了博士學業。

在談到爲何會選擇陝西的西安交通大學時,他表示在博士四年級時是2019年到2020年,剛好遇到疫情,導致即將畢業的他在找工作時增加很多不確定因素。他大概投了70間高校,最初希望去南方沿海省分包含福建、浙江和江蘇工作,特別想去上海。但上海卻沒有一間學校發麪試通知給他,線上面試了幾間沿海雙非學校也都沒有下文。他主要面試的高校都是北方的985和華中的211。緣分使然,西安交通大學是第一個發offer給阿貿的學校。最終在比較每間學校給的待遇、職稱、福利之後,經過審慎評估,包括學校名聲、科研實力和未來發展等,阿貿最終選擇了西安交通大學作爲人生執教的起點。

在談到入職西安交大工作的這兩年,他感覺西安交大對老師的要求是比較嚴謹的。舉例來說,教學方面,必須先通過系、學院、校級、省級單位的考覈,還有長時間的培訓,並取得教師證後才能正式授課。學術方面,聘期考覈要求的科研項目與發表文章都是相對高的標準。

由於長期在大陸求學並在西安交大教授傳媒的關係,阿貿對當今兩岸青年交流也有自己深度的觀察。他認爲當今兩岸青年似乎都對畢業後的社會生活充滿着期待與焦慮。因爲這個時代變化太快,很多現在看似熱門的產業可能過幾年就被邊緣化,或被更好的科技技術取代。這些不確定感會讓剛出社會的人非常迷茫,找不到方向。然而,他認爲年輕時試錯的機會成本比較小,建議多去經歷不同的人生體驗,以便找到真正適合自己長期發展的職業。

他認爲兩岸青年事實上沒有太多差異,但部分大陸學生在學習與個人目標的企圖心比較強烈,可能是競爭壓力導致。少數學生,參加校內比賽只爲了要獲獎,參與愛心活動是爲保研加分。以結果論來講是好的,能促進學生快速成長,但感覺就不是那麼純粹。單就學術而言,阿貿還是認爲要從有興趣的地方做起,而非是爲了獲獎去預測評審們的喜好。他說「因爲當你真的喜歡某種事物,你才能長久堅持。無論最後是否繼續在學業上深造,那些曾經讓你思考的學術問題,有可能成爲陪伴你一生的興趣」。

阿貿作爲一名來自寶島的「大陸青椒」(青年學者暱稱),給想來大陸高校求職的朋友們些許建議。他在找教職的那一年其實非常焦慮,由於缺乏管道,也沒有前人分享經驗與流程,全靠自己摸索。他認爲每個求職者的需求不同,所以很難簡單描述,但他仍不吝分享在大陸高校求職的一些想法。

首先,文章是硬通貨。很多學校會把發表文章的數量和等級作爲是否引進的篩選門檻。因此博士期間多累積好文章是絕對沒錯的,能讓你的學術履歷看起來更亮眼;其次,不要自我設限。你想去的學院與你的專業沒有完全對口,其實也是可以嘗試的。因爲人文社會學科現在發展很多元,你或許是他們要的人,只是在官網上沒有顯示出來;第三,做好應聘管理。阿貿由於是海投履歷,所以用EXCEL表格進行管理,包括學校、系所、時間、進度、聯繫方式,以便隨時追蹤進度;第四,是否找KEY MAN(關鍵人物)。有些人說求職要先聯絡院系領導。可能是臉皮薄,阿貿都沒有找,全靠官網應徵的,但他後來也有收到幾通確認意向的電話。他覺得學院如果對你有興趣,領導們應該會直接跟你聯繫;第五,收到正式Offer是最重要的。阿貿身邊不少朋友應聘時,某些高校會先給口頭允諾,但最後卻沒有錄取。等他們要再找工作時,已經錯過大部分學校的應聘時間。因此,在學校沒有公示或給正式錄用通知時,都應該持續找工作。

阿貿認爲找工作的過程非常考驗心性,他的經歷也可能存在「倖存者偏差」。他還是建議大家多問身邊有經驗的長輩及朋友,並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合適的教職。(侯聰明/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