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狐蝠瀕臨滅絕?陽明交大:全臺僅剩200多隻

臺灣狐蝠。(陽明交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陽明交大助理教授文亞後排左一)實驗室合影。(陽明交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臺灣狐蝠瀕臨絕種,但牠的族羣數量到底剩多少隻,一直難以確定。陽明交通大學科學方法,透過次世代定序等位基因頻譜估計,全臺臺灣狐蝠的有效族羣數可能只剩下兩百多隻。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遺傳》(Journal of Heredity)國際期刊

臺灣狐蝠是臺灣最大的蝙蝠,70年代時幾乎消失原本以爲已經絕跡,但日前在花蓮市龜山島現蹤,一度讓保育人員爲之振奮,但牠的族羣數量到底還剩下多少隻一直沒有科學證據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與日本琉球大學教授伊澤雅子、臺北大學教授陳湘繁及及臺灣特有生物中心鄭錫奇研究員合作,分別從臺北市立動物園的3只臺灣狐蝠樣本,以及日本沖繩島現有的4只折居氏狐蝠身上抽取DNA,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研究狐蝠的遺傳歧異度並建構等位基因頻譜,推算臺日兩國狐蝠族羣的數量。

研究發現臺灣狐蝠約在28年前開始經歷重大族羣萎縮,從其等位基因頻譜上所估計的有效族羣數量從2324只,萎縮到現在的223只。因此,臺灣狐蝠瀕臨絕種的危機,並不是牠自行放棄棲地遷往他處,而是經歷了重大的生態壓力所導致的族羣縮減。

另一方面,日本沖繩島的狐蝠數量,卻於三千多年前從2110只,成長近五倍來到9547只。臺灣狐蝠族羣數量萎縮十倍,日本折居氏狐蝠卻有顯著性成長,反映出兩國狐蝠族羣迥異的族羣變動歷史及臺灣狐蝠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主持這項研究的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可文亞表示,臺灣狐蝠是瀕臨絕種保育類哺乳動物,DNA非常難蒐集,且缺乏參考基因庫,這次只用7只狐蝠就把兩個族羣的歷史建構出來,其實相當具有挑戰性。這次的經驗也能應用到其他保育類的哺乳動物,建構出更多保育類動物的族羣演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