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觀光海域生態壓力大 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居前3

綠色和平盤點臺灣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發現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爲生態壓力最高的前三名,其中北海岸萊萊地質區發現有廢棄漁網纏繞珊瑚。圖/綠色和平提供

海洋景觀與海洋生態爲臺灣重要觀光資產,綠色和平盤點臺灣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發現因人爲活動頻繁,海洋生態壓力高的前三名海洋觀光區分別是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綠色和平呼籲,立法院應加速審查海洋保育法,建立監測與管理系統,維護海洋生態。

調查六大海洋觀光點

綠色和平盤點澎湖國家風景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含小琉球)、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含龜山島)、北海岸國家風景區、東海岸國家風景區及墾丁國家公園沿岸等六大海洋觀光據點,透過二○二三年船舶自動辨識系統(AIS),累計兩億筆數據,以船舶行經海域的距離、船舶出現的次數、船舶穿越所經的時間長度等三種方式調查。

根據AIS數據顯示,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等三海域生態壓力較其他海域大。以船舶行經距離來看,全臺平均值爲一點七一公尺,北海岸高達八點二七公尺、東北角八點三公尺、大鵬灣七點二一公尺;船舶出現次數,全臺平均一點四六次,北海岸二點一三次、東北角二點○一次、大鵬灣二點四六次。

船舶穿越所經時間,全臺平均爲五十九秒,北海岸三二四秒、東北角二九七秒、大鵬灣三五八秒。

引擎聲干擾海洋生物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於彤表示,上述三海域不僅是海洋觀光重鎮,也是重要漁場,除具備珊瑚、潮間帶、潛海熱泉等生態系,也涵蓋鯨豚洄游與聚集地。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邱鬱文指出,各種船舶對海洋生態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像是船舶引擎聲及螺旋槳轉動聲,都會干擾海洋生物的通訊、導航及獵食行爲。船舶可能與海洋生物如海龜、鯨魚等發生碰撞,導致傷害或死亡;船舶燃料泄漏及油污染也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此外燃料燃燒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如海平面上升或海洋酸化等。

海保法拖三年未立法

李於彤表示,海保法原訂二○二一年完成立法,但經歷三年延宕,今年初進立院審議,目前雖有逾十五個版本提出,但均有將分級管理納入,初步規畫海洋庇護區可分爲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三類,能完整保護海域及海洋生物,因此呼籲立院儘快審查通過海保法,從根本建立一套制度,運用分級管理,讓海洋資源使用與生態達到平衡。

廢棄漁網釀魚龜死亡

長年投入環境永續公益活動的臺灣潛水公司執行長陳琦恩說,墾丁每年有數百萬遊客,帶來龐大的垃圾量,還有漁民捕魚的漁網,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守法,喜的是淨海觀念漸普及。

漁民則說,有時整個海面上都是廢棄物,造成捕魚困擾,對他們而言,壓力很大,更何況是魚,「廢棄漁網和廢棄物是造成很多魚和海龜死亡的原因之一」。

臺灣6海洋觀光區生態壓力 製表/胡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