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變「瘦」了! 西南沿海沙洲正向陸地快速倒退

▲如果沙洲持續流失惡化,沿海的生態環境勢必受到影響

記者吳柏萱/綜合報導

臺灣海岸地區的沙洲、潟湖與海埔地擁有不錯的生態資源,發展養殖業或開發海埔地都是高經濟價值。但中央地質調查所自98年起進行的海岸變遷監測計劃,發現臺灣西南部的沙洲呈現明顯向陸地遷移的現象,5年內,臺灣「瘦」了27公里。

根據不同時期遙測影像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從民國71年到98年來臺灣西南部的沙洲整體平均遷移距離嘉義縣東石鄉壽島約爲430公尺、臺南市北門區新北港沙洲200公尺、將軍區青山港沙洲650公尺、七股區網子寮沙洲300公尺以及頂頭額沙洲150公尺,其中青山港沙洲向陸地後退的最大量爲1公里,速度相當快。

▲西南沿岸的沙洲年年後退,也讓臺灣越來越瘦!(圖/經濟部提供)

進一步來看近3年,臺灣從民國95年到98年海岸沙洲的變化,青山港沙洲向陸地遷移的距離仍高居榜首達280公尺,外海大浪從青山港附近的缺口直接灌進潟湖,不僅影響潟湖的養殖,也加速潟湖淤積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助理教授林宗儀曾用Google Earth沿着臺灣愈來愈往內縮短的海岸線1公尺慢慢對照,他指出,保護海岸用的消波塊水泥堤防,其實是殺手,因爲這些東西不僅會阻擋原先沿岸流、海岸飄砂的路徑,使得上游側堆積飄砂,下游側則因爲砂量減少出現海岸受蝕。

其實,影響沙洲變遷的原因很多,包括河流供沙、沿岸流飄沙、外海波浪侵蝕及潮流方向都有關係人爲開發也會干擾天然沿岸輸沙平衡,造成沙洲變遷。臺灣最大的沿海沙洲外傘頂洲則是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每年平均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被稱爲「移動國土」。

林宗儀認爲,美國已經有愈來愈多的臨海州,採取「堤防倒了就棄守」,因爲他們相信人力無法抗衡大自然,對比之下,如果臺灣政府再不重視,沙洲持續後退,將使得沙洲無法保護潟湖與內側陸地,影響沿岸溼地生態與漁業生產型態颱風波浪與暴潮更將直接侵襲陸地,破壞海堤帶來嚴重的災害

內政部長鴻源日前也承諾將爭取經費回填沙洲與綠化水利局長李孟諺則認爲,北門與七股沙洲是海岸天然屏障,但近年因沙源不足,加上六輕工程造成漂沙減少,纔會變成這樣。他說,沙洲覆育計劃總經費約5.4億元,包括回填沙洲與綠化,將加強施工以免沙洲流失持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