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75週年 珍珠港事變給中共的啓發

在珍珠港偷襲行動中,被日軍打到起火燃燒的美國海軍西維吉尼亞號戰艦。(美聯社)

在珍珠港事變爆發75週年的今天,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霍姆斯(James Holmes)於一篇寫給《國家利益》的文章中指出,中共已經從日軍偷襲珍珠港事變的行動中學到了足夠的教訓。

爲了改變亞太秩序,而於75年前對珍珠港發動偷襲行動,希望一舉殲滅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到底犯了什麼樣的致命錯誤呢?有什麼其他的選項,可以讓日本避免遭到美國擊敗,甚至轉敗爲勝主宰亞洲?與75年前的日本一樣,想要改變當前亞太秩序的中共,又可以從這些檢討中學到哪些有用的經驗?這些都是當今美國與中華民國的歷史與戰略學者必須要深刻了解的問題。

日軍偷襲夏威夷的最大後果,不只是惹毛了工業能力強大的巨人,而且還激發了美國人的愛國心,圖爲珍珠港事件中的英雄,獲頒國會最高榮譽勳章的老年芬恩(John Finn)向死去的戰友們致意。(美聯社)

美日資源不對稱

正如當年山本五十六所說,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最大錯誤是喚醒了一個經濟能力與工業能力遠比日本還要強大的巨人。一旦這個巨人將龐大的經濟與工業能力轉換爲軍事力量,就算日本傾全國之力也難以應對。最後的結果,不只是帝國海軍聯合艦隊被打到幾乎全軍覆沒,日本本土遭B-29乍到滿目瘡痍,就連廣島與長崎也各被炸了一顆原子彈。

霍姆斯表示,早在太平洋戰爭開戰之初,策劃珍珠港攻擊的山本五十六就已經預料到日本無法與美國長期作戰的困境。所以山本五十六向東京大本營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一旦開戰的話,日本必須要在一年的時間內徹底擊敗美國的海上力量。事與願違的是,最後這場戰爭沒有在1942年12月7日以前結束,而是一路打到1945年8月,日本屈辱的接受無條件投降爲止。

考量到日本的整體國力不如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佔領越多土地,事實上越不利於日軍的海上作戰。攻佔越多的地區與島嶼,意味着帝國海軍必須分散更多的軍艦去巡視更大的海域。資源與工業能力強大的美國,只要突破日軍廣大海上巡邏範圍的一個點,就可以輕易瓦解聯合艦隊的防線,給日本帶來非常重大的災害。

更重要的是,美國國會早在1940年就通過了知名的《兩洋海軍法案》(Two-Ocean Navy Act of 1940),令美軍開始大量生產軍艦,取得能夠同時在大西洋與太平洋海域作戰的能力。這種恐怖的國力,是日本永遠沒有辦法抗衡的。身爲日俄戰爭的老兵,山本五十六深知過去與大清帝國還有俄羅斯帝國的戰爭跟1941年同美國的戰爭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戰爭。

日本海軍將炸彈通通投到八艘過時的戰艦上,在霍姆斯看來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美國海軍)

攻擊目標失焦

確實,日本帝國海軍在1902年突襲旅順口的經驗爲後來的珍珠港偷襲行動樹立了成功的典範。俄羅斯帝國海軍遭遇到沉重的心理打擊之後,下令所有艦艇留在旅順口內不輕易出擊,只消極依靠岸上的大砲防禦日軍的來襲。只是光依靠此種「存在艦隊」的戰略,僅能夠拖延俄羅斯在海戰中失敗的時間而已。日本勝利的最大因素,在於在外交上成功爭取到與英國建立同盟關係。

所以當沙皇下令波羅的海艦隊趕赴前線支援時,英國居然不允許俄國人經由蘇伊士運河進入亞洲。最後俄國人只好繞過大半個非洲經由印度洋進入遠東,但這卻給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足夠的時間,讓日軍艦艇停留在海上迎接來襲的波羅的海艦隊,並創下對馬海戰的空前勝利。不過,霍姆斯仍指出旅順口突襲與珍珠港事變仍存在一個本質上的差別。

無論是旅順口還是對馬海峽,距離日本本土還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都比較接近。日本要取得補給比較容易,要對俄羅斯本土施加壓力也不會太難。然而場景若換到1941年的夏威夷,情況就非常不一樣了。歐胡島是一座距離日本與美國本土都有相當距離的孤島,聯合艦隊的航空母艦所能夠攜帶的彈藥與燃料補給畢竟有限。

這導致日本海軍艦載機在對珍珠港發起空襲時,必須要將所有的炸彈投到正確的目標上,儘可能對美國海軍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霍姆斯指出,一般人的認知中,山本五十六所最期望攻擊的目標就是當時美國在太平洋部署的三艘航空母艦。可是12月7日當天,三艘航空母艦都不在珍珠港,所以山本五十六的偷襲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可是霍姆斯強調,沒有攻擊到企業號、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與薩拉託加號(USS Saratoga)還不是最大的錯誤。最大的錯誤,是日本海軍艦載機把攻擊目標都集中在美國海軍停留在珍珠港的八艘戰艦上。考量到絕大多數在珍珠港事變中被擊傷擊沉的船隻都被打撈修復,霍姆斯認爲日本海軍真正應該要集中攻擊的目標是美軍在夏威夷的船塢與油槽。

只要成功摧毀歐胡島上的後勤補給設施,美國可能就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時間來重整太平洋艦隊的實力。這同樣也意味着日本能夠有更多時間鞏固在東南亞與太平洋戰場上取得的戰果,準備迎擊來自美國海軍的反撲。不過這幾個建議都只是戰術性質的建議,日本想要真正在一場與美國爆發的太平洋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霍姆斯認爲還是要在戰略上找到答案。

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戰艦,激起了一整個世代美國人對日本的仇恨。(美聯社)

不要讓巨人驚醒

霍姆斯認爲日本想要贏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最重要的戰略就是不要驚醒美國。不過考量到日本需要東南亞的戰略物資以持續在中國戰場上的侵略,與美國的衝突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會爆發。在這樣的情況下,霍姆斯覺得日本對菲律賓發起攻擊恐怕遠比進攻夏威夷還要更爲有利。畢竟菲律賓離美國本土太遠,但是卻與日本控制下的臺灣很近。

更重要的是,美國人普遍把夏威夷視爲國土的一部份,但是卻根本不知道菲律賓這塊殖民地在哪裡。甚至早從30年代初期開始,羅斯福總統就已經做好讓菲律賓獨立的準備。所以若選擇偷襲的是馬尼拉而非珍珠港,霍姆斯相信美國即便被激怒,也不會做出如同史實上那麼巨大的反應。如果陣亡的只是美國陸軍遠東軍的軍人,一半老百姓的愛國心也不至於被徹底激發起來。

儘管華府對中華民國、英國與荷蘭等亞太盟國有道義上的承諾,但美國終歸是一個「重歐輕亞」的國家。假若美國的參戰不是由日本挑起,或者只是由日本有限度的挑起,那麼華府的戰略家們恐怕會將更多的資源用於征服納粹德國。若局勢真如此發展,日本就能得到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解決亞洲問題,進而成爲亞太地區第一強國。

等到美國收拾完納粹德國,回過頭來要面對日本時,情況就會呈現與史實完全不同的光景。到了那個時候想要再擊敗日本,美國需要投入的財力與人力資源就會比史實上還要更多,令國會議員與一般的老百姓難以承受。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個由日本主宰的亞太秩序被建立起來,美國的力量只能夠被設限於東太平洋地區。

忽略了中華民國在政治與外交上的作用,無論是兩岸還是美日的學者,都將無法領取日本戰敗的教訓。(美國國家檔案館)

中共領悟到的教訓

與二戰時的日本一樣,中共深信亞洲人的秩序應該由亞洲人來管理,而且也迫不及待的想要終結美國建立與主導的戰後亞太秩序。不過,霍姆斯相信有了珍珠港事變的前車之鑑,中共不會如同過去的日本那般貿然進攻珍珠港。如果真的要發動第二次的珍珠港偷襲,解放軍也不會盲目的將目標鎖定在美軍艦艇上,而是想方設法切斷美國本土與夏威夷之間的後勤補給線。

霍姆斯指出,今日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補給線其實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樣的脆弱。儘管川普上臺後,已經答應要讓美國海軍艦艇的數量從270艘提升到350艘,然而華府的政治人物們到目前爲止還未通過2016年版本的《兩洋海軍法案》。所以霍姆斯很難想像在未來爆發的戰爭中,美國海軍還能佔有太大的優勢。

最後,則是現在中共的國土、天然資源與人力都不是二戰前的日本所可以相提並論的,但是今天的北京領導人比過去的日本軍國主義者還要聰明許多。他們深知在中共的國力完全能夠與美國一較高下以前,解放軍絕對不該對美軍採取先制攻擊的道理。只要選擇不激怒,不驚醒巨人,不要引發美國老百姓的團結心與愛國心,那麼中共就將立於不敗之地。

面對這個潛在的威脅,霍姆斯建議當前美國海軍領導階層應該要從75年前的錯誤中記取教訓,好讓當年死在日本軍國主義者手下的烈士們安息。不過霍姆斯就如同大多數的西方學者一樣,過度的從軍事戰術與武器設備的角度出發,忽略了日本在外交上的失敗。日本能夠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俄國,在於贏得了英國這個盟友的支持。

然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輸給美國的關鍵原因,其實就在於無法贏到另外一個亞洲主要國家,即中華民國在外交上的支持。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政治對戰爭起到的作用,遠比軍事能起到的作用還要大。由於人們過去在討論太平洋戰爭的歷史時,過度忽略了政治作用,才導致中華民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遭到嚴重貶低。對於今日的美國、中共與臺灣而言,日本的這個教訓是同樣的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