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蚵」標章上路 遭疑多此一舉

臺南市是全臺前3大蚵仔產地,七股等地炭烤鮮蚵吸引老饕。記者莊曜聰/攝影

臺南沿海地區養蚵年平均產量約有6000公噸、是全臺前3大產地,但近年進口越南蚵低價衝擊,市府爲提升產值本月起推出「臺南蚵」標章,發給已取得水產品生產追溯條碼的養殖戶使用。部分蚵農認爲,既然有追溯條碼就是經認證,標章反而多此一舉;有議員籲,要建立後續檢查機制。市府表示,與漁會討論改進。

南市農業局指出,南市同時有外海浮棚式、潟湖平掛式兩種養殖牡蠣方式,主要產地包括七股及北門潟湖、曾文溪口到安南區四草、安平鹽水溪以南到二仁溪以北,3月起開放漁民申請臺南蚵標章,以南縣區漁會、南市區漁會爲對口單位,首批大標章製作1萬張和小標章4萬張,分別給帶殼牡蠣、剝殼後蚵肉出貨時使用。

標章外觀爲Q版牡蠣、加上3字臺南蚵。北門區蚵農邱永仁說,身邊大部分蚵農習慣交給盤商,仍以最後處理地點做爲產地,標章派不上用場,且標章應要有申請規範及數量、後續嚴謹查覈,纔不會被有心人拿去使用、以假亂真。

南縣區漁會總幹事陳崇德說,5月起轄區蚵農就會申報放養登記,由於溪北產的蚵多半運往嘉義,蚵農對標章需求較不急迫,但今年會大力輔導,希望所轄約400名蚵農能有5成取得產地溯源;陳也說,若要強化臺南蚵品牌,在地自產自銷非常重要,南市區、南縣區兩個漁會計劃打團體戰,建立共同運銷制度,尋覓場址興建鮮蚵加工廠,但經費有限須政府協助。

市議員蔡育輝表示,農業局應該不只是設計貼紙發放,要有嚴格的審查機制、使用期限,也要建立起後續的檢查機制,主動派人與漁會配合稽查,樹立標章的公信力。

農業局漁業科科長吳榮在說,要有水產品生產追溯者才能取得並使用標章,是加成效果,會持續滾動式檢討,目前擬每年度變更設計、或加入QR Code等模式,避免弊端。

臺南市是全臺前3大蚵仔產地,市府本月起推出「臺南蚵」標章。記者莊曜聰/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