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研發腫瘤細胞與細菌檢測技術 精準治療癌症

臺科大教授陳建光研發最新腫瘤細胞與細菌檢測技術。(臺科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臺科大教授陳建光發展的循環腫瘤細胞和細菌偵測系統,可大量生產,價格便宜,而雷射幫浦裝置體積小,更不佔空間方便攜帶。(臺科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臺科大材料系教授陳建光團隊,開發可以快速、便宜又精準檢驗腫瘤細胞和細菌的晶片與雷射裝置,已與三軍總醫院在食道癌、臺中榮民總醫院子宮內膜癌進行臨牀試驗,可提供治療癌症一個快速便利指標,來評估病患病情。

陳建光表示,這個突破性技術是研發出微流道雷射繞射晶片,利用晶片獨特的表面光學結構,轉印到透明的高分子基板上,透過表面光學結構形成的繞射強度變化來判讀圖案上細胞或細菌的數量,直接由雷射繞射光譜直接進行判讀,即時分析晶片中的細胞數量。

陳建光提到,傳統方式爲使用磁珠捕捉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或細菌,細胞與細菌的判讀步驟仍然以螢光染色爲主,但細胞/細菌染色下螢光強度不均,判讀相當耗費人力和時間,目前雖有螢光判讀自動化機臺,但是仍須要繁瑣的樣品前處理,檢測價格貴、檢測速度慢,無法普及,也無法快速提供醫生治療依據。

陳建光實驗室發展的循環腫瘤細胞和細菌偵測系統,包括微流體晶片與雷射幫浦裝置,微流體晶片爲可拋式晶片,可大量生產價格便宜,而雷射幫浦裝置體積小,不佔空間方便攜帶,造價便宜。此外,此方式可讓檢體不外泄造成污染,達到快速檢驗之效果,給醫生治療癌症的快速判讀指標,也具有商業化潛力,獲得2021科技部未來科技獎。

臺科大材料所學生徐祥輔指出,晶片的結構和製程是這項技術最困難的地方,自己花了很多時間一直嘗試將晶片的表面處理好且封好,最後實際將晶片做出來,且測試的結果也都能運用在臨牀覺得很感動。

徐祥輔說,自己對半導體產業有興趣,這個學習和實驗的過程,讓他對自己在一些晶片製程和結構有更實際的操作,也對產業相關的知識有進一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