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3D虛擬實境戰勝高難度手術 助病友重拾鋼琴

精準切除腫瘤後,唐小姐不僅沒有右手癱瘓,還能重拾鋼琴、開車接送小孩。(臺大醫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臺大醫院約在1年多前成立「元宇宙手術模擬平臺」,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爲3D情境,呈現出病竈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能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臺大醫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37歲的唐小姐,僑居美國期間,發現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有一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因位置不佳,手術難度相當高,可能導致右手癱瘓。回臺求醫後,臺大團隊將斷層及磁振造影影像組合成3D立體影像,進行術前模擬,告訴她要儘量保住手的所有功能。精準切除腫瘤後,唐小姐不僅沒有右手癱瘓,還能重拾鋼琴、開車接送小孩。

唐小姐回想,回臺就醫時,自己相當緊張害怕,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第一次看到她的CT、MRI影像,全程皺眉、不發一語,令她相當擔心自己無法動手術。一陣靜默後,陳晉興告訴她,雖然手術難度高,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透過3D儀器,就能清楚看出腫瘤、神經的位置,提高手術成功率,只要她住院,剩下的就交給臺大團隊。

術前,唐小姐看到了2份3D透視圖,才知道自己腫瘤的樣子,醫師也拿着圖,告訴她會如何下刀、如何避開血管,將腫瘤取出,令她加深了對手術的理解、對醫療團隊的信心。她告訴醫師,沒辦法彈鋼琴沒關係,但希望能開車、打字。臺大醫院神經外科教授王國川迴應她「還是要儘量保住手的所有功能,交給我們就好了」。如今的她,手術相當成功,不僅沒有右手癱瘓,還能重拾鋼琴、開車接送小孩。

陳晉興表示,許多醫學中心,特別是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骨科等領域,在研擬手術策略和解釋病情時,會將二維影像轉換使用3D列印模型,相對於傳統的影像檢查,更易於理解,但模型需客製化製作,每套模型僅適用於1名病患,價格約在25萬元左右,需耗時7到10個工作天。對於病情危急或經濟壓力較大的病患來說,緩不濟急且負擔不小。

有別於製作模型的作法,臺大醫院約在1年多前成立「元宇宙手術模擬平臺」,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爲3D情境,呈現出病竈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能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相較於傳統方法,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更讓病患及家屬清晰理解醫療團隊如何治療病竈。

陳晉興表示,臺大醫院「元宇宙手術模擬平臺」尚處在研發階段,至今已完成2案,其中1人是唐小姐,另1人則是縱隔腔類癌的48歲男子。未來若要廣泛運用,就需進入商品模式。

臺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教授洪一平預估,該平臺採虛擬實境作法,成本不及模型高,日後若商品化,有望將價格控制在1萬元,甚至更低。臺大也期盼,未來能將資料運用於教學,醫學生只要戴上模擬頭盔,就能學習完成跨科別的困難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