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爲什麼至死都沒原諒楊振寧?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人人都知道物理學家楊振寧,卻少有人知道他的父親楊武之。
到了晚年的楊振寧說,他人生有一個巨大的遺憾,那就是他的父親楊武之到臨終的時候都沒有原諒他放棄中國國籍。
因爲在此之前,楊武之曾經三次親自趕赴瑞士的日內瓦與楊振寧相見,目的就是爲了讓楊振寧回國工作,但出於種種原因,楊振寧沒能回來。
楊武之之所以這樣執念的要兒子楊振寧回國,最大的一個原因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愛國心很重的數學家。
楊武之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原本他可以衣食無憂的過完此生,但不幸的是家道中落,9歲的時候母親去世,1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就這樣,楊武之成了一個孤兒。
爲了活着,楊武之只能在叔叔家長大,可寄人籬下的滋味實在難受,爲了緩解痛苦,楊武唯一的出路只有讀書。
他一路成績優異,在國弱民窮、動盪不安中,他考取了公費去美國讀書的資格。
那一年,楊振寧剛剛10個月。
去到美國後的楊武之彷彿是開了掛般的存在,在斯坦福他用了3個學期就拿到了學士學位,用不到2年的時間又拿到了芝加哥大學的碩士學位,2年後博士也順利畢業了。
1928年,楊武之回國後先在廈門大學任教一年,之後便成爲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後來成爲了一代數學大家華羅庚的引路者。
而此時,楊振寧也已經6歲了。
在楊振寧啓蒙最佳的這6年,楊武之是缺席的,可楊振寧的母親硬是讓他學會了三千多個漢字。
等楊武之回來後,對楊振寧的教育更加重視了。
但楊武之的教育方式更偏向“素質教育”。
楊武之開始用大球、小球講解太陽、地球與月球的運行情形,又用歌曲教了英文字母abcd,還用順口溜教了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除此之外,楊武之還和楊振寧一起唱京劇、下圍棋。
楊振寧到了9歲的時候,他的數學天賦開始逐漸的顯露出來,可此時的楊武之卻沒有着急教兒子幾何和微積分,反倒是和楊振寧一起學習起了《孟子》。
但楊振寧對數學的那份飢渴是控制不住的,他開始上楊武之的書房中找英文和德文的數學書籍看,但由於外語水平不夠,很多細節楊振寧是看不懂的,於是楊振寧便跑去問楊武之。
可楊武之每次看到楊振寧着急的樣子,總是慢悠悠的說:“慢慢來,不要着急”。
多年後,楊振寧回憶起父親總是說,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自己,一生都對知識充滿了熱情和好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高校西遷雲南昆明,成爲赫赫有名的西南聯大。
在西南聯大,楊武之一家也開始了新的生活。
一年後,16歲的楊振寧同2萬名考生一起參加了西南聯大的入學考試,最後他以第二名的成績被成功錄取。
在戰亂中,楊振寧的結識了朱自清、聞一多、王力、陳省身、華羅庚、趙忠堯、吳有訓、周培源、吳大猷......
後來,楊振寧在物理上顯示出了超高的天賦,他和多年前的父親一樣,準備出國留學,追求更高的學術研究。
1945年8月28日,是楊振寧要離家出國的日子。
因爲沒有直飛到美國的飛機,楊振寧需要從印度轉機到美國。
那一天,楊武之穿着一身長袍陪着楊振寧到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
在去往汽車站的一路,父子兩人都沒有表現出離別的悲傷,楊武之還很淡定的給楊振寧送上了公共汽車。
但那一天人特別多,最開始楊振寧還能從車窗外看見向他揮手的父親,可沒過幾分鐘他即被擁擠的人羣擠到遠處去了。
因爲看不見父親,楊振寧便開始和聊起天來,但一個多小時後,車依舊沒有發動的意思,這時,楊振寧身邊一位美國人提醒他看窗外,那一刻,楊振寧驟然發現父親居然還在外面等着。
突然,楊振寧發現楊武之是那樣的瘦小,頭髮也已經顯斑白,爲了看見楊振寧他滿臉的焦慮。
那一刻,楊振寧忍了一早的淚水終於失去了控制。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這在物理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而在此之前,新中國剛剛建立,爲實現“科學救國”的夙願,一批批海外科學家響應新中國號召,紛紛回國,像鄧稼先、錢學森等。
但因爲學習的理論物理,楊振寧沒有回來。
1957年6月,楊武之抵達日內瓦,見到了久別的兒子。
這次,楊武之肩負着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爭取讓楊振寧回國。
楊武之不停的向楊振寧介紹新中國的各種新氣象和新事物,還一起去中國駐日內瓦領事館看紀錄片《廈門大橋》。
可當時,楊振寧正處於學術的上升期,而國內卻正值“反右”運動。
楊振寧想了很久說:“我們還年輕,爭取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時間,到一定的時候再回去。”
1957年8月9日,楊武之離開日內瓦,在臨走之前,他親手寫下了兩句話送給了兒子和兒媳。
“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
2個月後,李政道、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轟動世界。
1960年春,楊振寧因受邀赴日內瓦工作一段時間,他高興的寫信給父親,邀請他過來團聚。
楊武之在見到楊振寧之後,又開始進行歸國勸說。
可遺憾的是,當時國內正處於大躍進的高潮中。
楊武之的內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矛盾。
他說:“我現在很矛盾,國內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勸說楊振寧回國來呢?他回國來怎麼還能繼續做研究?但是老是留在美國,美國政府又老是以中國爲敵,我們又都在國內,長此以往,如何是好?”
1962年,楊武之和妻子第三次來到了日內瓦,依舊勸說楊振寧回國發展。
可這一次,父子之間有了觀念上了衝突。
有一天晚上,楊武之爲楊振寧講新中國的變化。
他有些激動的說:“新中國使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從前不會做一根針,今天可以製造汽車和飛機。從前常常有水災旱災,動輒死去幾百萬人,今天完全沒有了。從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裡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學。”
可說的正在興頭上,母親卻說:“你不要專講這些。我摸黑起來去買豆腐,站排站了三個鐘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有什麼好?”
氣的楊武之狠狠的關上門走了,說妻子專門扯他的後腿,給兒子錯誤的印象。
這些都盡收在楊振寧的眼裡,他知道,此時的父親是矛盾而又痛苦的。
“父親三次來日內瓦,尤其後兩次,都帶有使命感,覺得他應當勸我回國。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願望,另一方面他又覺得我應該留在美國,力求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
1964年,楊振寧選擇加入美國籍,父子兩人至此出現隔閡。
1971年,楊振寧以“美籍華人”的身份回到了祖國。
在確切的得知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的後,楊振寧淚流滿面。
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因爲中國人自己造原子彈而驕傲,還是後悔沒有回國參加這麼重要的工作。
這份複雜的情感糾葛,成爲楊振寧無法給出答案的難題。
1973年,楊武之糖尿病惡化離開了人世。
楊振寧說:“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
1999年,楊振寧回到國內定居,回到了兒時的清華園,並且把住所命名爲“歸根居”。
後來,爲了給國內培養人才,他將世界先進的人才和成果引入國內,並且在81歲的時候爲清華大學的學生親自講授物理。
2017年,楊振寧放棄了美國國籍,正式恢復中國國籍。
他終於完成了父親的遺願,解開了自己多年的心結。
“我的身體裡循環着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