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是僞命題,產業競爭靠創新

美國政府14日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對中國的優勢產業掄起“關稅大棒”,是美國近期對華髮起“產能過剩”攻勢中的最新一環,本質仍是實行貿易保護,破壞世貿規則,打壓中國經濟。多名專家表示,“中國產能過剩論”是個僞命題,中國商品競爭力靠的是創新和品質。

對於如何看待西方政客和媒體持續炒作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魏建國表示,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反映出中國新能源產業迅速發展使西方某些人的焦慮不斷增加,既是爲自身的落後與不作爲“甩鍋”,更是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又一話術。

中國“新三樣”在國際市場上所擁有的競爭力,來源於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市場經濟就是供需不斷平衡的過程,用所謂的“傾銷”和“產能過剩”來表述是違背經濟學原理的。因此,我們更要“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相信中國成爲創新的主戰場是大勢所趨。

魏建國認爲,目前中國汽車行業“走出去”很不錯,但這僅僅是開始。國外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認可,最主要是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發展以及低碳方面做得比較好。但今後想要持續推進綠色發展,就只有從制度上加大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要紅利這一條路。只要我們把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中國汽車行業的創新潛力、中國製度型開放的優勢釋放出來,未來中國汽車行業必將引領全球汽車市場發展。

如何看待當前工業經濟的發展情況?魏建國表示,從4月份各規模企業PMI來看,中小型製造業企業景氣回升更爲顯著,彰顯我國經濟內生動力持續增強,中小企業發展質量不斷改善。中小微企業佔據了全球企業總數的絕大部分,在中國也是一樣。中小型科技企業如果能夠在科技創新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將成爲未來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打造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有三個:第一是創新,中小型科技企業沒有創新,就是失敗的;第二,創新是顛覆性創新、原始性創新、根本性創新;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是把全生產要素做到最佳配置。

對於接下來應如何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魏建國認爲,中國作爲全球工業製造大國,行業最全、門類最完整、上下游鏈條成熟,我們將是未來發展得最好的一個工業體,是聯合國公認的發展最好的工業體系國家。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要用數字化經濟與現有傳統制造業實體企業相結合,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當前是我國製造業非常重要的轉型時刻。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發展工業互聯網,二是推進智能製造。數字技術與當代產業發展結合是當務之急,應利用數字技術推進供需對接,特別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提高消費者多元化偏好和企業柔性生產能力的匹配度,構建數字技術支撐的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

關於推動未來產業發展有哪些突破點?廣東要從哪些方面進行突破和提升?魏建國表示,

發展未來產業,人才隊伍是關鍵。這是我們與一些世界製造強國的差距。我們集聚着大量人才和海量成果,但由於限制多、缺少有效激勵,科研人員對產業化積極性不高,大量科研成果在實驗室裡“沉睡”。

發展未來產業,首先要尊重知識產權,加快推進知識產權收益激勵改革,推動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其次,在引進國際人才的同時,更要加大本土人才培育的力度,加強基礎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形成試錯機制,激勵科研人才創新,在實踐中培育本土人才。此外,要全面加快推進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爲人才發展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