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表時代下的金融典範轉移
壽險公會黃調貴理事長臺灣產險李泰宏董事長基富通證券林修銘董事長和泰產險劉源森副董事長富邦證券程明幹總經理
金融海嘯十年後,美國聯準會於2017年10月啓動「資產負債表正常化」計劃,全球貨幣寬鬆競賽暫告段落,然而這十年各國央行爲市場注入的數兆美元,已然重新定義各種資產價值,創新科技的加入,更讓金融業面臨嶄新的挑戰。在《轉守爲攻 突破僵局—資誠2018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中,資誠團隊專訪十五位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包含金控、銀行、壽險、產險、證券、投信等董事長與總經理。在他們無私的分享中,我們發現臺灣金融業的企業領袖們均認同金融業與異業的「競合」已成產業的主旋律。在持續尋求海外拓展機會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內稽內控與法令遵循,而人才將是其中的關鍵,亦期待主管機關能針對規模、表現、業態特性,對業者落實「差異化管理」,以真正協助臺灣金融產業的發展。
隨着雲端儲存、大數據分析、自動化運算、機器學習等科技的成熟與商轉,加密貨幣總市值一度問鼎一兆美元,區塊鏈更廣泛應用在各領域,使清算、收付、融資等傳統金融業務,有了更清晰、更便捷、成本更低的新選擇,換言之,金融服務產業正走到典範轉移、新舊交替的隘口。而根據PwC近期所發佈的「抓住AI商機」研究報告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爲市場帶來15.7兆美元的營收,推升全球GDP成長達14%。無法及時應對挑戰的企業,未來恐遭淘汰。
儘管跨產業交流頻繁,但過去一年臺灣金融業的海外拓展與併購並不若2015到2016年間活絡。多數金融服務業進入鴨子划水階段,企業領袖們將重心放在內部磨合,重新鍛造企業新價值。因此,先前全力進行併購的企業,如今花更多心力於基礎建設上,包括資訊系統、通路整合到文化的建立。因爲對於現在的企業領袖而言,當基礎的準備完善時,才能夠承諾更多的願景。對於未來,臺灣的產業領導者皆思考到海外發展的可能性,但這關乎適合的時間點,而首要之務是將企業帶往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的狀態,只要自己準備充裕,才能對未來的各種發展可能性做好準備。
金融業是由人主導的產業,用人培才,永遠是企業領袖的課題。在科技擴大金融服務技術差距的當下,創新、科技與人才將是企業最關鍵的競爭優勢,兼具金融服務與科技程式語言的跨界人才勢必炙手可熱。領袖們分享,協助新領域的技術人才發展、明確職涯發展藍圖與輪調地圖,可讓各類人才的發展藍圖更明確,確保員工瞭解自己的功能性定位。
今年臺灣金融業的共同考題,則是APG的第三輪評鑑。各銀行在政府主導下,除進行各項強化洗錢防制的基礎建設外,許多銀行同業也已相互串聯,共同爲評鑑做好準備,同時「金融控股公司及銀行業內部控制及稽覈制度實施辦法」在今年首季末歷經重大修訂,將爲銀行業者帶來另一波法令遵循風險管理架構的改革浪潮。
從長遠來看,政府及臺灣金融服務業必須深思以下問題:究竟金融服務業應被視爲一個獨立產業?或是支持其他產業發展的附屬產業?據金管會統計,去年臺灣金融服務產業產值已達1.17兆元,爲四大兆元產業之一,僅次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及不動產業,地位應足以獨立產業視之,但目前臺灣政府推出的幾個重大產業政策,仍多爲科技製造業量身打造,無論是「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或前瞻基礎建設,針對金融服務業的着墨仍少,較爲可惜。國家經濟必須得讓製造業和非製造業共同成長,未來期待主管機關能開放更多創意進入金融業,由此創新來帶動其他產業,邁向更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