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克伏治潛伏結核僅需3個月 9月起免疫風溼病患也可用

速克伏治潛伏結核僅需3個月,9月起免疫風溼病患也可用。(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近年研究發現,免疫風溼病患者疾病本身造成正常免疫力失調,加上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導致結核病發生率爲一般人的2.28倍。中華民國風溼病醫學會在得知疾管署4月引進「速克伏」短程治療處方後,主動提出合作意願,並預計自9月1日起將於國內13家合作醫院提供速克伏處方給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免疫風溼病患者進行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至今年底預估有600名病患受惠。

雖然生物製劑可有效緩解免疫風溼疾病患者症狀及改善生活品質,但近年來發現,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的免疫風溼病患者,結核病發生率較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有顯著增加的趨勢

疾管署自4月1日起引進新藥「速克伏」,將9月的潛伏結核病療程縮短爲3個月,截止至6月30日止,已有639人使用。鑑於民衆對於速克伏接受度良好,疾管署8月1日將提供該處方的醫院擴大爲118家,預估全年有2200人使用速克伏,每年發病人數減少220人。

▲疾管署慢性組組長黃彥芳與風溼病醫學會理事長陳得源(右)合影。(圖/記者嚴雲岑攝)

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也發現,國內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患者結核病發病率是一般人的2.28倍,是國內結核病感染的高風險族羣,且RA患者感染結核桿菌後的死亡率較未感染者高約1.62倍,感染風險隨着RA病程時間的增加而提高。有鑑於此,風溼病醫學會將持續推廣速克伏處方的使用,以降低患者結核病發病及死亡的風險。

風溼病醫學會理事長陳得源表示,速克伏處方經臨牀試驗證實服藥完成率(90至97%)較傳統9個月處方isoniazid(60至80%)明顯提高,且肝毒性也較低。因此在得知疾管署引進速克伏短程治療處方後,主動提出合作意願,除可提供患者更安全的用藥,也期望藉此評估短程潛伏結核感染治療的療效,建立有效的治療策略,這些成效也將提供疾管署做爲未來擬定潛伏結核感染疹斷治療指引的參考,強化國內結核病防治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