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毓故居:吉林市松江路上曾經最壯觀的民居“洋樓”

在吉林市曾流傳過一句老話:“一等人住江邊”。從清代開始,視野開闊的沿江地帶就是達官顯貴們營造住宅的首選,大批青磚灰瓦的壯麗院落分佈於此。從晚清開始,除老式三合院、四合院的平房外,吉林城的江邊還出現了一些民居樓房,這些樓房既有中式樓房,也不乏新式“洋樓”,其中最爲著名的當屬吉林近代名人鬆毓先生的故居。

鬆毓,字秀濤,赫舍里氏,滿洲鑲藍旗人。他生於1863年,去世於1929年,是一位影響到吉林近代歷史進程的開明士紳,更是爲辛亥革命捐款——“滿族人造清朝反”的革命人物。據史料記述,1901年時,鬆毓在今松江中路與琿春街交匯的東北側,臨江修建了一座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另有一層閣樓)。這座樓房不僅在當時的吉林城式樣最新,即便到解放後,也堪稱江沿諸多“洋樓”中的“翹楚”,於民間曾有“松江第一樓”的美譽。

關於這座樓房的修建及早期內部情況,鬆毓的後代在《江城話往》一書中曾撰文介紹:鬆毓始終熱心於社會改革,致力於將域外新風引入吉林城。除興辦實業外,他還銳意“改變吉林的市容、民俗”,建洋樓住宅就是其中行動之一。在形成建樓想法之時,吉林城還找不到工程師,僅有能工巧匠而已。於是鬆毓多次到京津各地考察,繪製各種可參考之圖樣,最終自行設計並帶領工匠們建成了一幢“略帶外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式樣”的樓房。

由於當時還不會利用鋼筋水泥,這座樓房雖然被叫作洋樓,但還是磚木結構。“四圈走廊鏤花裝飾,費工費料在所不惜……樓頂採用馬口鐵(洋鐵皮)鋪設,塗綠色油漆,大樓門廳用彩色玻璃鑲裝,有類於外國教堂之形式。一樓東西大小兩客廳爲主要房間,全鋪地毯,懸大型玻璃頂燈,木器傢俱以及沙發均由俄國進口,中西擺設,陳布其間,而且備有中西兩套高檔餐具,供舉辦酒會或不同宴會之用。西大廳東牆下襬有木箱壘裝之《二十四史》,在當時當地,可謂盡豪華之能事,但只有舉行宴會或待貴賓偶一用之,我等晚輩是不準隨意進入玩耍的。……二樓中廳、前花廳,是爲接待親密友人之用,二樓西廳是他的書房。此樓雖不盡實用,但東映教堂尖頂,西距督軍公署,在其間異軍突起,確可使人矚目”(《江城話往》)。

另外,在《吉林舊影》一書中,對鬆毓故居的情況也有所描述:樓爲磚木結構兩層,佔地 230 平方米,建房28間,左右設梯登樓,中間形成天井,大門凸出,室內安有暖氣。登樓眺望江中景緻,“令人心曠神怡,壘塊頓消”。鬆毓常召朋友在此雅集,飲酒賦詩,揮毫潑墨。因房主人姓鬆,面對松江,室中又懸有《蒼松圖》,故命名爲“三鬆簃”。

在晚清時,鬆毓先生耗巨資修建洋樓住宅之舉,固然令人讚歎,但也同樣遭受一些非議,甚至鬆毓先生的許多思想守舊親戚也不理解,認爲這樣太過招搖。但鬆毓先生不以爲然,仍堅持己見,執意用這座新式樓房引領吉林城的新風尚。不僅如此,他還在庭院東側開設一家飯店,因臨近自己引領新風的住宅,這家飯店便名爲“第一樓飯店”。

在解放前的老照片中,鬆毓故居可謂上鏡較多的民宅——在江邊臺基之上,鬆毓故居門廊、一二層樓窗前的檐廊,以繁複的鏤花裝飾點綴,分外顯眼醒目。僞滿之初,松江路被整修一新,鬆毓故居仍不失爲江沿一景,並堪稱沿江而建的民居樓房典範。只可惜在僞滿時期,鬆毓故居已不再是其後代的居所。

1937年前後,日僞當局在吉林設立營林署,作爲批准採伐林木的行政機關,這一機構的辦公地點即佔用了鬆毓先生的故居(期間鬆毓故居可能發生過改建)。想當時鬆毓已經去世,其孫女又是抗日名將馮佔海的夫人(鬆毓之子曾因此被日寇拘押毒打,意在讓其勸降馮佔海),故居被佔用倒也並不讓人覺得意外。不過從此以後,曾經的民居則徹底改爲辦公用房。

吉林市解放後,鬆毓故居被用作吉林省計劃委員會的辦公樓。1954年省計委遷往長春市,鬆毓故居又被市工會、市婦聯、市房產局等單位用作辦公樓。不過,從目前掌握的老照片上看,大概在解放前後,鬆毓故居的門廊和檐廊便被拆除,故在解放後的合影照片上,能看到兩根一米左右的柱礎兀立於大門臺階之下。到上世紀末修建紫光花園小區時,鬆毓故居被拆除,一代吉林名人的故居終化作風中回憶。

特別鳴謝王寶林先生(曇無竭)、賈大爲(易林學館)先生、李忠(船長)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