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拿時代的選舉文化

(圖/鄭寶清競選辦公室提供)

老民進黨人蘇煥智、鄭寶清與前臺聯立委許忠信日前發起了「臺灣二次民主運動連線」,列舉蔡總統完全執政卻完全不負責任,違背民主初衷的事由,希望喚起國人拒絕「幫派式」的民主沉淪,再造臺灣多元開放、兼聽包容的民主精神。

這不只是部分正綠人士看不下去,也是許多有識之士心中沉重的苦悶。因爲我們正陷入了一個「爽拿的時代」!這個社會變成沒什麼不敢的,沒什麼怕見不得的人,只要政治正確、顏色正確、媒體正確,沒什麼不能拿、不能做的?說學霸歧視私立學校、懷疑中國小姐跟政要滾牀,當新電視臺要頻道就可以公然施壓NCC?因爲這一切一而再、再而三都拗得過去,久之就習以爲常了。但難道我們要活在這樣的社會文明裡?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克里斯多弗‧考德威爾,寫下一本被認爲是政治大不韙的書《爽拿的時代:一九六○年代美國民權改革的貽害》,說明美國60年代中期,大力推動的正義與人道精神等道德運動促成1964年民權法案的成立,開啓了對黑人、女性、同志與移民等多元族羣的保障,但追求平權卻逐漸變成要求特權,並造成新的階級與種族秩序。貪得無厭的美國人與爲了選票不斷滿足他們的聯邦政府一步步聯手打造出當今美國只要權利,不要負責的爽拿時代!

人民爽拿、政府爽給,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透過一波波的社運與政策,1960後的爽拿世代逐漸把美國帶離建國時擘劃的憲法藍圖,原先希望團結國家的民權運動最後反噬與裂解美國。

對照臺灣,我們是否也正爲了民主箝制部分人士的自由;我們是否解放了媒體反而不顧公義;我們更關心228,少理1949年來臺老榮民及第二代的情緒;我們更照顧同志,忘了高齡不婚的社會問題;我們要新南向經濟政策,卻輕忽了外配陸配的生活文化適應;我們驕傲於臺積電,卻輕忽了廣大商業服務業的低薪就業問題。

因爲政治正確才能爽,只要爽就能爽拿,拿到了選票再說。一切看短,不看長。只有執政最大,「以國家興亡爲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只是牆上過時的標語。但難道我們真只要贏得選舉,就可以道德淪喪?我們可以讓下一代沒了希望、輸了臺灣也在所不惜?(作者爲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